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戴庄村:

    稻花香里致富路宽

    作者:本报记者 杜倩 苏雁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8日 05版)

        戴庄村村民在采摘有机甜柿。杨志国摄/光明图片

        戴庄村有机稻丰收场景。句容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初秋早上,伴着微凉晨风,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戴庄村的白沙高标准农田里,84岁高龄的农业专家赵亚夫,正进行每周一次的田间巡查。

      水稻不是快要收割了吗,为啥地里还是绿油油的?见记者疑惑,赵老笑眯眯地说:“这已经是村里第二茬有机越光稻了。8月上旬收完第一茬稻后留下10厘米的稻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10月下旬就可以再获丰收喽!”

      数据显示,戴庄村化肥年施用量已从18年前的亩均160斤逐步降至如今的“零”,亩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更可喜的是,在停止使用农药后,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培育,该村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十多年前的10克/公斤提高到25克/公斤以上。

      有机还能再生、赚钱又利好环境,是丘陵山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生动写照。戴庄村位于句容市最南端,境内低山、岗坡地占70%,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五山一水四分田的丘陵地貌,成为戴庄人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脱贫致富的拦路虎,200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400元,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

      转机开始于2002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赵亚夫,以志愿者身份来到戴庄村。在了解到当地生活和工业污染程度较轻,周边山林环抱,在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赵亚夫经过与农业部门、农户两年多的合作探索、论证,开出发展有机农业的良方。

      “最初推广有机农业,村里除了引进生长期短、病虫害轻、需肥量少的越光稻新品种,还引进30多种适应当地生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品种,如鲜食玉米、高粱、土种蜜蜂……”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坦言,一开始有不少群众不理解,甚至发出质疑,赵亚夫就从培养示范户、建立示范园入手,手把手地教授农民新技术。

      在白沙高标准农田对面的老杜桃园,记者看到桃园里散养的鸡鸭穿梭在树荫下,啄食坠落的果实,而鸡粪、鸭粪则变成有机肥回归果园。“过去桃子1元一斤都卖不掉,有机桃上市后,如今卖到了十几元一斤。”桃园主人杜中志是最早尝试有机农业的农民之一,种桃成功后,他又在村里种了有机稻和有机草莓,如今年收入超过4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户。

      有了示范效应,村民们纷纷跟进。戴庄村党委顺势引导群众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有机作物种植,山顶育林、山腰栽果、山脚种粮,逐渐构建了水稻、菜、草、畜于一体的立体农业生态系统。

      要想获取更大效益,必须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和销售的对接难题,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戴庄村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考虑到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大不相同,有机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的目标客户也有较大差别。为此,村“两委”班子及时研判,带领群众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党支部书记当选合作社理事长,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统一规划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产品销售,所得利润80%返给农户,目前866户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每亩地一年能拿850元的分红,像我在合作社打工,不仅有工资,年底还能拿管理分红咧。”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任广明兴奋地说,合作社成立以后,科技人员与合作社、农户紧紧“绑”在一起,有问题随时就在田间地头解决了。

      为了让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戴庄村把单纯的有机农业拓展为全方位绿色发展。2018年戴庄村办起有机茶叶加工厂和农机服务站,与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的果品蔬菜加工厂、有机米制品、米酒加工厂及观光农业项目已投产;2022年,戴庄村亩均蔬菜纯利润达5000元以上,供应品类超过40种。

      今天的戴庄,现代生态农业的探索已结出丰硕果实,农民腰包鼓了,农村环境好了——2023年戴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逐步提高到40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戴庄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眼下,我们正积极创造条件,高标准打造戴庄旅游环线,筹建以有机农耕文化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姚伟超表示,“农、文、旅融合发展,园区变景区,农民从多个接口获取红利。戴庄,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奔跑着。”

      (本报记者 杜倩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