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践行“两山”理论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刘梦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3日 04版)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本报记者 刘梦摄/光明图片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林芝的美扑面而来、直击心灵。

      天地间,翠绿与蔚蓝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大片云朵游走,影子在山峦上穿行。置身林中,呼吸仿佛也变得更加沉静。

      在这“高原林海”“西藏江南”之地,生态,是最大的亮色。

      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的交汇处,碧波荡漾,草木葱茏,沙洲绿树蓬勃盎然。

      管护员尼玛平措骑上车,一天三次来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在河畔长长的栈道上,他度过自己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这里看看,那边走走。

      “别看我工作时间长,但比起过去,轻松得很!”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尼玛平措挥动着手臂,“你看,到处干净得很嘛!”自豪感溢于言表。

      作为管护员,这些年尼玛平措日常工作重心发生了不小变化:从监督湿地内的非法采石釆砂、非法捕捞狩猎等行为,逐步变成了开展巡护、维护卫生、救助野生动物等。

      “哦哟,以前这里可没什么人。”他的记忆里,过去这一带是一片荒草滩。雨季过后,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沙尘飞扬,山头植被减少。“怎么会有游客专门自驾来‘打卡’?”

      “2016年以来,雅尼湿地及周边开展生态修复,面积达5100余亩。”巴宜区林草局局长姜文涛介绍,随着湿地植被恢复、水域得到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老百姓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看,河畔的那些柳树,是周边村民们自己种的。”

      水草丰茂,带来物种多样。“我们的湿地公园,分布着野生植物534种,野生动物234种,有30%以上的物种属于西藏地区特有物种。”姜文涛如数家珍。

      和尼玛平措一道管护环境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守护环境成为大家的自觉。“周边村庄,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环境好不容易这么美了,我们心里高兴,更要守护好。”

      “我无论走到哪里,介绍起我们巴宜的湿地,那腰杆永远都是挺直的!”林芝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巴宜区分局局长格桑扎西说。

      63岁的大娘卓玛,早已习惯陌生访客的到来。她不太会说普通话,当游客在院门口好奇观望时,她却热情地将他们拉进院子,请进敞亮的客厅,端上热腾腾的奶茶。

      “来嘛!”大娘黝黑的面庞上透出微笑。在她身后,偌大院子里种满了花,迎着阳光热烈绽放着。

      老人生活的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过去,乡亲们守着漫山桃花,操持着最传统的农业、牧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靠着漫山的桃花,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变化,源于2002年首届桃花节的举办。桃花节,让大家真切意识到:原来,好的生态,真的能换真金白银。从那以后,桃花节一口气举办了21届,一届比一届红火……

      “现在,我们嘎拉村桃林总面积超过500亩,百年以上的野生桃树有1200多株。”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尼玛多吉自豪地说,“夏天刚过,我们全村旅游收入就已经超过370万元!”

      随着旅游收入增加,嘎拉村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家家户户也把自家庭院打造得如花园一般。从此,在卓玛家门口张望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

      游客来了,乡民们闲不下来。这里的人们,正在用智慧,努力将这碗“生态饭”做得有滋有味。“绿水青山,就是咱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尼玛多吉透露了大家的新目标,“春季赏桃花,夏季搞采摘,秋冬季观民俗,我们嘎拉村要加倍努力,让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看头!”

      林芝的美,美在风光,更美在这股子精气神。

      (本报记者 刘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