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戏曲创新重在内涵

    作者:陈均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09日 09版)

      【专家点评】 

      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它不仅将越剧与驻演商业项目相结合,实现了文旅融合的目标,也成了学术探讨的对象。这一情形让我想起20年前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起与演出相配合,举办了数量较多的推广讲座与学术研讨会,并出版多种学术书籍,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与戏曲相关的最引人瞩目的文化项目之一。

      戏曲“出圈”,其传播范围与意义不仅仅是在戏曲领域,更多的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并且反过来对戏曲领域产生影响。

      伴随着戏曲“出圈”的热度,与之相随的自然不乏批评。随之而来的舞台美术、服装道具、演员表演以及剧本处理的创新,都会引发讨论。当年,批评者关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昆曲传统成规的一些突破。20年后再看,青春版《牡丹亭》对于昆曲传统进行了一次现代更新,通过新的舞台技术将传统的昆曲美学进行现代转换,以适应现代剧场的环境与观众的审美,从而创造了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昆曲舞台美学。同时,《牡丹亭》里情与美的阐释与挖掘,迎合了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情感氛围,因而对昆曲文化进行了新的形塑。在青春版《牡丹亭》火热之后,尽管还存在争议,但是新编昆曲大戏的制作很快受到其观念、制作模式与传播方式的影响,并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变化。随后《1699桃花扇》、厅堂版《牡丹亭》等作品出现。越剧《新龙门客栈》以环境式戏剧的样式,将戏曲与商业项目结合,也成为戏曲演出方式的新探索。其成功也鼓励了更多后来者模仿和接力创新。

      越剧《新龙门客栈》将作为实验手段的环境式戏剧与沉浸式体验成功地运用于戏曲演出。这与越剧本身作为“现代型”艺术有关。越剧成长于近现代的都市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发展空间,善于吸收流行文化,并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忽视的是,《新龙门客栈》的成功,实际上是将影视、记忆、情感体验与戏曲结合,创造与使用了一种新的戏曲观赏与体验的方式,从而得以翻旧为新。

      戏曲“出圈”现象的根源,在于戏曲是一种演出艺术,它可以和不同的时代条件及环境相结合,从而对戏曲的审美与体验进行“更新换代”。虽然戏曲剧种繁多,来源不同,但是戏曲作为一种包含中国文化基因的综合性艺术,本身即具有与不同的社会文化连通并发展的“内质”与潜力。因此,戏曲作品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文化运作、舞台技术与环境的更新等因素,更重要的“根”则是,感知时代审美的趋向,充分挖掘戏曲本身的“内质”,经过精雕细刻,使之成为文化精品。

      (作者:陈均,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郝泽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