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将世界文明比作“百花园”——正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和剧烈动荡的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重大共识。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强调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事实上,在中国乃至更广泛的亚洲,国家发展与成就的巅峰并非仅仅依凭经济实力或军事力量来界定,而是深刻体现在其文化、文明的广泛影响力上,更在于其以和平之姿令他国赞叹和折服的独特魅力。因此,以这样一种视角再度彰显一个崛起大国及其所在大洲的繁荣与福祉,是恰如其分的。
相较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有两点尤为突出。首先,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强调“现世”的文明——它把人而非神置于宇宙的中心,始终主张把人视作宇宙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生活哲学,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德的正当性。中国人必须书写自己的生活剧本,因为他们比任何外部因素都更有能力这样做。然而,由于真实生活的复杂性,中国人还必须明智地决策,保持耐心与谦逊,并寻求富有启发性的妥协之道。在全球面临重重挑战,未来前景受到悲观与宿命论情绪影响之际,重申人类具备塑造自身命运、共创美好未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另一显著差异体现在政治单位是如何定义和形成的。在中华文明中,政治单位的界定基于文化认同而非地域划分。即便有领土的扩展或巩固,其根本动力也源自文化同化的过程,军事征服则仅仅扮演了辅助角色。当文化同化的边界达到极限时,那里便自然成为国家的领土边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受中原治理与生活方式影响的非汉族民族,历史上也曾长期在中国实现了较为长久的统治。
这种以文化定义的政治形式与西方传统大相径庭,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在对外关系中能够保持相对和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强大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巩固始终是东亚地区和平、繁荣与稳定的最可靠保证。数千年来,中国影响力的辐射效应吸引着地区国家纷纷依附。而反观西方,军事上占据优势的强国通常沉迷于操控“势力均衡”的游戏,这种操控会引发周期性的反制联盟,以抵御该强国的扩张野心。
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世界正在见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个人认为,也可以称其为“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西方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让位于亚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崛起。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很少能和平完成,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权力转移通常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流血冲突,西方观念也一直认为大国的权力转移只能通过血腥竞争来实现。但是,在很长时间里,亚洲的国际关系大多是和平的,因为各个朝代主要致力于巩固国内的领土,而不是征服外国领土。亚洲国家之间也很少带着恶意或称霸的欲望陷入相互摩擦。
在如今这个各国紧密联系的时代,大国之间发生摩擦并不奇怪。然而,在大国权力转移的时刻,这种摩擦并非必然会演变成竞争或战争。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有责任就各自哲学理念中的驱动因素展开国家和文明层面的对话,因为这些因素影响着它们对国际关系和大国政治的看法。只有这样,中美才能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找到共识性的秩序原则,并在两国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国际体系中、在国际秩序大变革时期建立和平、公正的共识。
迄今,虽然美国政府尚未表态支持全球文明倡议,但这并不妨碍非政府领域的中美国际关系理论家、专家和学者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框架下,共同思考如何在变革和动荡时期制定有利于稳定和互利秩序的原则。
东西方文明花园的繁荣离不开青年的参与。青年确实是各国家、各大洲、各文明的未来。教育和青年交流对于增进东西方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义务扩大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倡议深受欢迎。许多中国高校通过暑期学习课程邀请国际学生来华研学,访问历史和文化胜地,参观有代表性的现代成就。这会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青年对彼此国家的持久尊重。
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非一成不变,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和现代化模式。通往繁荣的道路深受国家现实国情和传统的影响。倡导文明多样性以及超越文明优越论的观念,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一步。唯有如此,处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各国才会在通往现代化和繁荣的道路上交流、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无疑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作者:索拉布·古普塔,系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