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河南科技大学:加强“双创”人才培养 赋能育人质量提升

    作者:张明川 吴庆涛 郑瑞娟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04版)

      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较早开展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设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以来,深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阵地,成为河南省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在国家大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浪潮中,河南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创新构建计算机类“双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鼓励学生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重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环节

      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紧跟行业前沿。在“Java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一批实操性课程中,学校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增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研讨学时。实验在总学时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学校深知,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大幅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及工程(社会)实践性实验的比例。通过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一体化设置,形成从基础到高级、从课堂到社会的全方位实践体系。

    融入全球元素 培养跨文化人才

      学校加强国际化培养力度,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特别是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实践环节中,采用外文参考资料与题目设置,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双语或多语教学环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为他们未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环境,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学生互换、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在丰富学生阅历和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实现优势互补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紧跟行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需要,引入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区域企业创新资源,构建科教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的育人体系。该体系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协同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开设了创新创业班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在“Web开发技术”课程设计、“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联合的培养方式。联合培养模式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其成长为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式,依托现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学科平台,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双创”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

      (张明川 吴庆涛 郑瑞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