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8日 星期日

    小小竹竿见证军民鱼水情

    作者:曹亚铂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8日 07版)

      【文物故事】 

      一根3尺多长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村镇的地名,它的主人,是支援过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农民唐和恩。如今,它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这根竹竿的顶端刻着唐和恩从家乡出发的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后面刻的则是他支援前线走过的一串地名: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将这些地名一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跨越三省,长达25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

      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得唐和恩在内的广大农民得以翻身,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淮海战役前夕,解放区的百姓们正在田间地头欢喜忙碌着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上级号召组织民工支援队为前线运送物资,共产党员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大伙儿推选他为小队长。

      出发前,唐和恩召集队伍动员思想:“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哪还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大伙都坚决表示:“犁不到头不卸牛,打不下淮海不家走”“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他们带上支前路上的“三件宝”:狗皮、蓑衣、葫芦瓢,唐和恩还带上那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竿,打算在上面刻下整个支前路线留作纪念。就这样,整个运输小队人人推着独轮车,顶风雪、忍饥寒、踏泥泞,跋涉在千里支前运输线上。

      支前路上异常艰苦,为了既能让队员们吃饱饭,又能按时按量完成运输任务,唐和恩带领大家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根据每个人饭量大小,采取“以小补大”的原则控制伙食。运输队员们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的小米、白面则留给前线战士吃。每逢雨雪天气,队员们就把身上穿的蓑衣盖在粮车上,不让军粮淋湿。运送伤员时,他们把用来御寒的狗皮垫在伤员身下,遮雨的蓑衣盖在上面保暖。

      五个多月的支前战斗中,唐和恩和队友们在鬼门关前走了无数遭。一次运粮途中,小车队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而绕道过桥会耽误不少时间,于是他们决心涉水过河。当时正值隆冬,寒风裹着雪花,河面上覆着一层薄冰。唐和恩带头脱掉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第一个跳入冰冷的河水,在前面破冰、涉水、探路,队员们纷纷效仿,紧紧跟在后面。可刚一上岸,还没来得及穿衣服,敌机就来了,他们扛着粮食一口气跑了半里多路,才转危为安。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陈毅同志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在为支援前线作贡献。

      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涌现出的千千万万支前英雄中的一个代表。这根刻有支前路线图的小竹竿,映射出的是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作者:曹亚铂,系陆军防化学院教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