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中,远处几只苍鹭正在觅食,近处几只黑翅长脚鹬正低头整理自己的羽毛;高高的观鸟亭上,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争相记录下这一幕……日前,记者来到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感受这处“鸟类天堂”的独特魅力。
不久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由此成为河北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这片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湿地被当地人称为“大洼”。“长期以来,上游下泄淡水汇聚在这儿,逐渐形成浅水沼泽地,随之又繁衍出各种动植物。”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介绍。
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食物种类、辽阔的水域让南大港湿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目前,南大港湿地记录的鸟类种类已达271种。
“现在是鸟儿出现的‘淡季’,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特别壮观。”48岁的沈明俊边走边观察,不时拿出手中的巡护终端机,记录下目前的情况。作为保护区的巡护员,他的工作内容包括保护区卫生清理、火灾排查、打击盗猎行为、救助野生鸟类等。为了保护好这片湿地,保护区共设置了10处保护站点,守护着南北迁徙的候鸟。
从2019年开始,南大港产业园区就陆续编制湿地保护区申遗总文本,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梳理湿地存在的问题,并与北京、天津的专家一起研究解决方案。2020年至2022年,南大港产业园区还精心实施了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生态化改造,成功恢复了108.8公顷的湿地生态。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将通过河道治理、生态护岸护坡改造、湿地修复、农田整治等措施,实施生态修复总面积386.66公顷。
随着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飞抵“大洼”的鸟类越来越多。湿地监测到的迁徙数量从2020年的3.5万只,增长到2023年的10万余只。
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正实时记录着当天的鸟类数据和种类。“我们安装了3套声纳系统,能收录鸟的叫声,通过和系统内1569种鸟叫自动比对,判定鸟类品种。我们还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由AI自动比对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品种。”王立军说。
而在景区不远处,总建筑面积10631.82平方米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未来,栖息地将通过鸟类标本展览、VR互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游客加深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认识。
“我们将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优势效应,科学打造观鸟研学、湿地观光、湿地康养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努力将湿地周边建设成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综合经济发展区,进一步带动区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肖棚译说。
(本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