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段长城绵延520公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沿着长城脚下的山谷小路,就能来到我生活的地方——石峡村。抬头远望,能看到巍峨绵延的城墙。环视乡间,处处显示着长城文化元素。这个村落与长城的特殊情缘,在悠长岁月中静静流淌。
我是石峡村一名普通村民,但我更喜欢自己另一个“不平凡”的身份——延庆区首批长城保护员。自2019年5月正式上岗以来,这份职责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五天上山巡查,橙色马甲、鸭舌帽、垃圾袋和长柄夹是标配。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一趟巡查下来需要走10至20公里的山路。未经开发的山路有时坡度达到40多度,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步伐,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像是我的老朋友。
我工作的区域大部分属于长城未开放段,这里吸引了不少“驴友”前来探索。虽然能够理解他们的爱好,但生命安全非儿戏。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提醒私自攀爬的游客注意安全,引导他们原路返回。此外,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长城墙体有变化,我和同事们会立刻拍照上传到长城巡查数据库,请后方的研究人员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为长城的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早年间,有些村民会拆长城砖盖房子,也会有小孩子随意攀爬、推翻城墙。但同时,还有默默守护家乡长城的村民,把掉落的长城砖一块块地搬回长城。后来,村里成立了长城保护协会,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长城保护员”行列,共同保护长城。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收到回信后都万分激动,更多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动力。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长城脚下,用脚步丈量每一段城墙。因为我深知:守护长城,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刘梦、董城、王冰雅、宋喜群、刘茜、赵秋丽、李志臣、高平 本报通讯员 刘柳江、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