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李四光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作者:赵曼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16版)

        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购买的小提琴

        《行路难》曲谱(复制件)正、反面

        扫描欣赏小提琴独奏曲  走进李四光的传奇人生

      【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1990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在音乐教育家萧友梅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乐谱,眉端工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右上角写着“仲揆”二字,右侧空白处标记着“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曲谱背面写了5行19小节乐曲,应为编曲草稿,右上角还标注了英文名J.S.Lee。经考证,确定《行路难》为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作曲者“仲揆”即科学家李四光。

      科学家、音乐家,这两个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身份被一份曲谱联系到一起。李四光是在什么时期,以什么契机,把这份乐谱交到萧友梅手中的呢?原来,两人是1920年在欧洲或归国途中相识的,李四光将新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交付萧友梅,希望他帮忙批改。而这份约定,最终成就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正如曲名所示,李四光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行路难”呢?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少小立志,通过不懈努力,15岁便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后如愿考上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16岁时他加入了由孙中山等人创立的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又参加了辛亥革命。李四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转变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后,李四光为了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于1913年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最初,李四光选择的是采矿专业,因为他深知当时的中国缺乏钢铁资源,根本造不出船舰。但是在学了一年采矿专业后,他发现只会采矿不会找矿也不行,要想把打开国家宝藏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一定要从头学起,于是转到地质学专业。正是在英国求学期间,李四光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有时还会去教授家里即兴演奏一曲,深受教授一家的欣赏。

      1918年,而立之年的李四光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准备学成后回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报效祖国的梦想。可几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作为参战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激起国人极大的愤慨。满怀爱国热情的李四光,回国之路布满荆棘。1919年冬天,他草草写下了五线谱背面的5行乐曲,抒发心中的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完成了整首曲谱。同年,李四光在欧洲进行地质考察时,收到了蔡元培的邀请,聘请他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毅然放弃了国外发展的机会,踏上返回祖国之路。1921年1月,李四光开始于北京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地质科学人才。

      《行路难》虽然曲调简单,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开头哀伤悠长,抒发了李四光对复杂社会局势的愤郁不平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中间澎湃激昂,结尾又渐回平静,体现了李四光尽管内心苦闷挣扎,却仍坚持着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坚守着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勇毅决心。

      这首乐曲每个音符都流淌着李四光的爱国情,每段旋律都涌动着中华儿女的爱国魂。正如李白诗中所写:“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赵曼,系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