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㊸】赵季平:音乐的源泉是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4日 01版)

        赵季平  光明图片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㊸】

      《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大话西游》《水浒传》《孔繁森》《大宅门》《天龙八部》《乔家大院》《大秦帝国之裂变》《大明王朝1566》《白鹿原》……这些影视剧中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金曲旋律都出自赵季平之手。

      “作品比作者名气大”,形容作曲家赵季平最合适不过。“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呀头”“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随便一段,都能让人们跟着哼唱起来。

      1945年,赵季平出生在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平凉,其父是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小时候,赵季平老往父亲的画室跑,喜欢趴在画案旁看父亲作画。在他看来,父亲的画作里呈现的不是线条和颜色,而是旋律和节奏,他看到空白处,就觉得音乐该停在那里了。在路上,一听到胡琴声或者秦腔的声音,他就迈不开步子,心底涌出种莫名的冲动。

      怀揣音乐梦想的赵季平,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当时,他有点失望,学作曲的他,更希望去歌舞剧院或交响乐团。

      可父亲却很高兴。“那可是个好地方!”父亲告诉他,“民族音乐是个宝库。你在学校学的都是西洋技法,应该补上民族音乐这一课。”

      赵季平在陕西戏曲研究院一待就是21年。在此期间,他花大量时间待在乡间田野,跟民间音乐人一起生活,积累了大量民间原生音乐素材。

      1983年冬,广西电影制片厂的3位年轻人——导演陈凯歌、摄像张艺谋、美工何群准备去陕北拍摄电影《黄土地》,想找人为影片配乐。多方打听后,他们直奔西安,坚请赵季平为影片谱写音乐。

      1984年1月,陈凯歌、张艺谋拉着赵季平搭坐一辆破面包车到陕北采风。钻山沟、住窑洞、听民歌……赵季平不只记录音乐元素,还把当地的地形地貌、民俗风情、民间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全都记录下来。若干年后,赵季平说:“采到的素材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更是以充满黄土高原气息的画面感输入到我的大脑。在我未来的创作中,这些积累就会跳出来,流淌成音乐。”

      赵季平为《黄土地》写的《女儿歌》,紧扣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他以腰鼓、唢呐以及突然唱起的信天游构成的电影音乐,完全契合了影片风格。《黄土地》上映后大获成功,《女儿歌》也被广为传唱。从此,赵季平的名字便和中国影视音乐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女儿歌》是赵季平与影视音乐的初恋,那为《红高粱》配乐则是赵季平音乐作品最个性化的一次呈现。

      一般来说,电影配乐都是影片拍摄完成后根据影片内容创作,而《红高粱》的导演要求在电影开拍前完成配乐。面对挑战,赵季平打开自己积累多年的民间音乐宝库。他借用豫剧《抬花轿》中的音乐元素创作出《颠轿曲》,采用唢呐、腰鼓和人声组合,配合影片中的迎亲场面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在《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他用36支唢呐、4支笙、1面大鼓,高音齐奏曲调融入打夯号子素材,行腔采用山东柳腔和茂腔,还加入陕西秦腔的唱法……无论是配器还是音乐,全都跟传统配乐大相径庭。

      刚看到谱子,连录音师都摇头。但听到音乐后,在场的所有人都开始跟着节奏抖动:“太完美了!”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拍摄现场放着音乐,演员的表演、摄影师的构图,都要踩着配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

      凭借《红高粱》配乐,赵季平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赵季平的创作似乎总是又快又好。受邀为电视剧《大宅门》配乐时,离播出时间只有十几天,赵季平只用几天就把音乐写出来了。他为《霸王别姬》等作品配乐时,“那些核心的音符也都像是从他心里生长出来的一样,特别自然”。这得益于他厚重的生活积累。没有走街串巷、没有扎根山村,就没有这些呼之即出的旋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到酝酿发酵,再到形成艺术的岩浆,赵季平厚积薄发。

      赵季平经常到基层采风,他觉得那样才能真正走近老百姓,才能获得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

      在四川凤栖山,赵季平有位守护山林的农民朋友老樊。每隔一段时间,赵季平都要上山找老樊喝茶聊天,聊农民的生活,聊山上的环境,聊风土民情……一直以来,老樊都以为赵季平是个爱爬山的退休老头,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他,才知道自己的老朋友竟是位大作曲家。

      赵季平说,这种采风为创作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候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采风或者说生活中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创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艺术上的化学反应”。

      对赵季平而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的源泉是生活。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