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

    以文兴城 古韵今风

    ——浙江宁波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訾谦 曾毅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1日 05版)

        “中国进士第一村”浙江宁波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资料图片

        浙江宁波海曙区茂新村打造水乡旅游线。资料图片

        浙江宁波东钱湖畔的宁波院士中心。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行走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院落中,厚重、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在宁波老外滩步行街中,各类中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见证着宁波长期以来的繁荣和开放……

      东海之滨的宁波是一座融通中外的文化之城。八千年井头山遗址,七千年河姆渡文化,见证了中华海洋文明的开端。近代以来,“崇文重商”的传统进一步弘扬,更是见证了宁波发展的百年辉煌。

      当前,宁波正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中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文化基因深融城市血脉

      宁波鄞州区中部偏东南方向,有一个蜿蜒曲折的古老村落,那便是以“龙舟竞渡”出名的云龙镇。

      1976年,云龙镇甲村石秃山的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羽人竞渡纹铜钺”。文物上方刻有两条龙,一排人戴着羽毛头冠,双手持桨划船。据考证,这个铜钺属于战国时期文物,可以说是龙舟竞渡的起源。

      走进云龙镇,宽阔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横溪水、钱湖水在这里汇聚。如今,历经千年的龙舟文化在这里仍有强大凝聚力。每到端午,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江河两岸百姓蜂拥而至,呼声如潮,龙舟竞渡也已成为云龙镇在宁波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

      “目前,全镇共有27支龙舟队,成员近600人,几乎涵盖全年龄段,是全国龙舟队最多的乡镇之一。”云龙镇龙舟陈列馆负责人表示,云龙镇村村有龙舟、周周有训练、月月有赛事,龙舟竞渡这项民俗活动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不论是在云龙镇还是整个宁波市,龙舟竞渡早已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地方民俗或赛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龙舟”代表着同心协力,也代表着责任共担、使命共赴,而龙舟竞渡更是将这种同舟共济精神传承至今。

      如今,以龙舟为媒,云龙镇将地道烹饪打造成龙舟文化创新IP“龙舟拾捌碗”,以传统“色香味”唤起地方文化记忆。龙舟及其周边产品正越来越多地走近百姓身边,使更多人领略到龙舟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作为一座文脉浩荡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洗礼与熏陶,早已将独特的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等基因深融于城市的血脉之中。

      数据显示,宁波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10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位、省级101位,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宁波的‘国遗’项目中,大众比较熟悉的是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这种由多种工艺相互叠加的技艺,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浙江省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表示,此外,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红帮裁缝技艺、余姚土布、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等项目,也都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海洋文明重要起源地,宁波文化的特质对中国海洋文化精神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江武吉指出,经过多年的培育与保护,宁波各界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更多非遗项目正在焕发新活力,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宁波不仅拥有众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文化遗产,更蕴含着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宁波独特而难得的文化财富。”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宁波作为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影响正在扩及亚洲乃至全世界。

    文化供给点亮群众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变化,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宁波江东北路305号,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宁波城市的工业遗存之一、当年叱咤本地的工业重地——宁波渔轮厂,就在这里。据悉,渔轮厂的前身是1956年由6家小船厂合并建成的浙江省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船舶修理组,虽然于21世纪初停止使用,但长期以来一直承载着老宁波人的温情回忆。

      2023年,作为宁波最大体量的老厂房改造项目,渔轮厂以全新面貌回归大众视野,成为一个以“演艺+”为核心,集旅游集聚、休闲娱乐、时尚科技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区文旅演艺综合体,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秀场”的华丽转变。

      一座旧厂想在时代回忆与旧时烟火中开出“新花”,并不容易。渔轮厂项目负责人邓亚男表示:“我们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在保留旧厂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更新升级,体现工业遗存的文化气息,厂房原有的建筑体型被完整保留,沿路和沿江两个大跨度大空间厂房结构依然如故。”

      在“旧”与“新”之间找到平衡后,渔轮厂“一炮而红”。数据显示,2023年底开业至今,渔轮厂文旅演艺综合体日流量最高超2万人次,今年预计完成营业额5000万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在宁波,文化在赋能文旅演艺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日前,在宁波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做了30多年泥水匠的葛万永看到自己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陈列在艺术品展厅,心里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村里的艺术展从何而来?近年来,宁海着力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径,通过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团队合作,在洁净、美化的基础上,向提升村庄品位、艺术性方向转变。

      “一开始村民觉得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并不认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表示,说给村民听,不如做给村民看。随后,他与村里几位老人一起,在村文化礼堂前面的小广场,以石头和竹子为原料设计制作了一把可坐、可躺的椅子,供村民休憩。

      随后,丛志强还用当地的石头、毛竹以及村民废弃的瓦片、旧衣服等制成风铃、座椅和盆景,装扮村内小巷,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渐渐地,从质疑到看热闹,再到参与设计,越来越多的村民跃跃欲试,村里的艺术展也由此而来。

      葛家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村民不大关心村里事务,如今村里的艺术创作,改变的不仅是村貌,更是民心。

      江武吉指出,如今,宁波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供给的同时,持续鼓励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实施艺术点亮乡村工程。截至目前,宁波拥有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315个、博物馆81家,其中乡村博物馆78家,初步构建起群众有感、获得便利的文化生活圈。

    文化底蕴赋能企业发展

      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由华人开设的证交所……这些由宁波商人创办的多个“第一”不仅被历史所铭记,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向海而生、听涛而立的宁波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宁波港一度与扬州港、广州港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依托港口优势,宁波商业经济长期以来十分发达。如今,方太、雅戈尔、奥克斯、公牛等知名的宁波品牌已享誉全国。数据显示,宁波目前有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破百的城市,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7.9亿元,同比增长5.4%,进出口总额达6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除了区位优势外,宁波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宁波市甬商发展研究会会长范谊看来,宁波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宁波企业文化在这种底蕴的熏陶下蓬勃发展与时俱进,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战胜困难的重要资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精神力量,是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内在动力。

      甬商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曹云表示,在宁波企业界,无论是方太的儒家文化,欧琳的品牌文化,还是公交公司的制度文化,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将企业愿景和实际经营结合起来,在无形中厚植一家企业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翼。作为开放发展的排头兵,宁波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持续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7吨重的“大雪花”轻盈升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钱塘江畔“宁波燃”璀璨夺目……作为“2024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企业,浙江大丰实业在国际重大赛事上贡献的一幕幕经典画面,不仅凝聚着一大批烧脑的“新科技”和文化创意,也不断拓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新消费业态”等应用场景。

      文化企业在如今的宁波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曹云表示,近年来,宁波“文化制造”不断向“文化智造”转型,系统性提升着文化产业发展质效,加快向高层次、全链条、数字化迈进。

      截至2023年底,宁波拥有规上文化企业1218家,实现营收2209亿元,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收367亿元,增长21%,占全市文化服务业营收的77%。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文化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壮大文化企业主体实力,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让文化进一步赋能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江武吉说。

      (本报记者 訾谦 曾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