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战车轰鸣、硝烟弥漫,高原演训场上,一场实弹射击比武考核正火热进行。比武结束后,我从容走出某新型火炮,将我们新发明并首次亮相的“弹壳收集器”从车上卸下。刚才射击所剩的弹壳,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一枚不落地完成回收。这款车型火炮为前抛壳设计,实弹射击时弹壳抛掷容易震开车辆防浪板,不仅影响驾驶员视野,还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回收弹壳。现在有了“弹壳收集器”,问题迎刃而解。
这个“弹壳收集器”的发明,可谓一波三折。当初,我提出研制一个收纳弹壳的“精致盒子”。原理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我在战友的帮助下完成了3D模型动画制作,之后对照模型用纸箱裁剪粘制并进行模拟试验,但试验多次都无法成功安装。那段时间,废弃的纸盒摞了厚厚一堆。经过多次挑选对比,我利用废弃的铁丝网、木板和钢管等“边角料”精心打磨焊接。经过研究和试验,“弹壳收集器”初始版迎来了演训场的首次试验,火炮原地射击时能有效收集弹壳,同时不影响驾驶员视野和射手操作。正当大家沉浸在试验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个意外却发生了——车辆行驶到颠簸路面时,“弹壳收集器”由于固定不牢脱离了车体。我没有气馁,继续研究固定方法。多次试验后,再次登临演训场的“弹壳收集器”终于成功了。
“弹壳收集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也在全旅得到推广,激发了官兵们探索创新的热潮。大家围绕装备操作、器材革新等课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自动检测仪、气动风炮、夜间驾驶激光瞄准器等多件新器材。旅队还把“技师交流会”上介绍的经验技术汇编成装备操作指导,成为破解演训场装备运用疑难杂症的“百宝箱”。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小兵、靳昊、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刘南松、陈斌、姜涛、杨兴明、李永刚、冯斌、梁敏响、徐伟、李国强、王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