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高质量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杜立新 韩美玲 解春艳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0日 16版)

      近年来,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课堂主阵地,建立平台支撑体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京津冀地区生物技术相关行业、食用菌产业优秀人才。生命科学学院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产教学研”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淀形成“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素养提升、产教融合发展”的专业特色。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被立项为应用型示范专业,2021年获得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成为河北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

      多措并举,打造立德树人新生态。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党建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风建设;实施“导师制”和博士“学业班主任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多措并举,实现了“专业形成、首岗胜任”的培养目标。

      深耕“第一课堂”,筑牢理论基石。学院构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注重教学基础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严格教材选用审核,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强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推进学科教学“课题化、研究式”,实践教学“项目化、训练式”;推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创新,加大过程性考核,鼓励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一流课程等9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师每年获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各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

      建设科研实践平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构建“产教学研”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河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动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食药用菌资源高值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博创兴农”星创天地、河北省食药用菌科普示范基地等多个省、市级教学科研平台,全覆盖大学生创新计划,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实行平台对本科生开放制,构建“研学一体”育人体系,强化学科建设成果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效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3年,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挑战杯”省级特等奖等奖项66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学生发表论文58篇。

      校企深度合作,共筑协同育人新高地。学院全面落实应用型转型理念,发挥学科优势,派送多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保定市阜平县,历经9年时间,将百余项食用菌产业相关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山区农村,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3.5亿元,助力该县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创融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的修订、课程授课与评价,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河北省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共建食用菌产业学院,培养食用菌专门人才;按照“专业共建”“课程共创”“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思路,构建“专业+企业+项目”嵌入式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对接。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一流工程师和企业家,快速实现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

      未来,廊坊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将积极探索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高地,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在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地方产业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廊师”力量。

      (作者:杜立新 韩美玲 解春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