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钢的交响》:

    奏响中塞友谊的美好乐章

    作者:赵德全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4日 15版)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广播剧《钢的交响》,讲述了中国河钢集团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打造全球产业链,帮助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以下简称“塞钢”)恢复生产、提升质量、强化管理和开拓市场,使塞钢这个百年老厂重现勃勃生机的真实故事。

      河钢、塞钢是中塞两国人民友谊的生动写照。如何讲好这段中塞友谊故事?广播剧《钢的交响》用三个典型化的艺术手法铺陈故事。首先,塑造典型人物。该剧以两条人物线构建一组人物群像。一条人物线是以刘晖、周晓成为代表的中方赴塞钢的管理团队。他们积极负责、勇于担当,并不断学习了解塞尔维亚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但他们又有各自鲜明的特性,刘晖是团队领导和冶炼专家,视野开阔,敢于担当;周晓成风趣幽默,有独到的市场眼光,开拓力强。另一条人物线是以扬科斯基、卡尔松父子为代表的塞钢一家人。80多岁的扬科斯基是塞钢的退休老工人,他目睹了钢厂从原来的繁荣到濒临倒闭,再到在中国人的帮助下起死回生的过程。卡尔松作为塞钢的技术负责人,从刚开始对中方管理的质疑到最后被中方人员行为所感动,成为中国的好朋友。从剧中塑造的中塞两国的两组人物线中,我们看到了两国人民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展现出的价值理念,即爱国、爱家、爱岗、敬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看到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遇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精神文化特质。这些人物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使观众意识到一个民族要有宽广的胸怀,一个国家要有宽宏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次,讲述典型情节。《钢的交响》从塞钢人的视角切入,讲述了中国人令他们深深感动的故事,表现出河钢人建设塞钢的坚定决心和诚心实意。卡尔松之前曾与某国接管塞钢的公司合作过,他目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要求住别墅、配保镖、坐私人飞机上班,但干了七年仍然没有赚钱,最后把工厂卖了走人。而中国人来后,和塞钢人住在一起,把塞钢原来的五千名员工全部留用,并面向社会广招人才,与大学合作培训人才,为塞钢输送新鲜血液,并确定“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原则,形成河钢塞钢利益共同体,互利共赢。这种强烈对比真实反映了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携手各方真诚合作、务实推进的强大实践能力,增进了双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也给共建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最后,设置典型矛盾。矛盾冲突的演进和解决是阐释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部工业题材作品,《钢的交响》设置的矛盾冲突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特征,其中既有因各自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导致的差异,也有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迥异。但中塞两国人民友好,发展合作目标一致,河钢塞钢通过深入沟通交流,通过用事实说话,通过以诚相待,不仅很好地化解了这些矛盾,还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友好互信。

      《钢的交响》在反映河钢塞钢密切合作,并在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和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波光潋滟的多瑙河风光叠加《蓝色多瑙河》的美妙乐曲,两国人民聚会时展示出的塞尔维亚美食等,这些内容向人们展现了塞尔维亚独特的异域风情。该剧的结尾处,塞尔维亚的丰收节和中国的中秋节交织在一起。中塞两国朋友的欢声笑语,共同奏响了中塞友谊的美好乐章。

      (作者:赵德全,系中广联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