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互融共赢

    作者:邵 帅 崔兴华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3日 11版)

      【新质生产力研究】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指明了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的理念一致、路径协同、动力相通。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互融的内在逻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低碳发展困局的根本落脚点。“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处理好碳减排与当前能源结构,碳减排与工业化、城镇化,碳减排与稳增长的关系,需要以发展为前提来科学实现“双碳”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将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等革命性技术突破融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驱动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变革,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转型新动力。

      “双碳”战略的实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铸就绿色基底。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本身就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过程,尤其是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势必会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催生新型生产资料和新的劳动对象,是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同时,“双碳”目标正在系统推进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向资源富集、环境友好的地区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绿色低碳发展,可为培育绿色生产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此外,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已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于经济体制,为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兼容并进,共助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的统一性在于二者均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者互为支撑,兼容并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与自然对立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是一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政策导向,不断激发绿色消费需求和低碳产品供给,由此出现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进而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共赢的着力点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新能源既是推动和支撑绿色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能源基础,也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中一系列艰难任务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能源来支撑。新能源代表着能源生产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型,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高比例利用,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能源动力。另一方面,新能源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生产力进步与绿色低碳协同的破解之钥。新能源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应用,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也是实现多重目标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依托,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保证。一方面,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解决好“新”与“旧”、“守”与“创”的关系,而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推动传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实现跃升,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问题,而“脱钩”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和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系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的实践和产业发展也需要相应配套的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协调,体制机制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具象化表现。然而,目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推进仍面临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碳交易市场建设不完善、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滞后等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双碳”目标互融共赢的现实路径

      以“双碳”目标引领能源革命,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能源动力方式的颠覆性变革,逐步改变以煤为主要能源动力的传统用能形态,持续推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加快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电源结构去碳化进程,从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协同催生面向零碳的新质生产力,双向助推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新能源供需综合系统的数智化发展,在新能源供给侧,推广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在新能源发电和用能预测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新能源发电的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在新能源需求侧,加快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数智化升级,提升需求侧响应速度和质量,克服新能源使用的不稳定性。

      持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锚定绿色低碳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新支柱。加快传统产业全方位、全流程低碳化转型,持续提升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将可持续性根植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创新与优化升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数实融合在提升实体产业质效水平中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以科技创新的先进性引领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深度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培育绿色生产力。立足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绿色生产力的新产业和新模式。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中的牵引力作用,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等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另一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与市场实践探索的协同。着力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在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中的关键性作用,破除科技体制藩篱。坚持问题导向,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人才培育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加快实现科技体制的改革攻坚和递进深化。注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同性,筑牢绿色基底,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邵 帅,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崔兴华,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重点行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与碳减排激励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