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完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体系建设

    作者:王谦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5日 07版)

      【专家点评】 

      在“文物热”的背景下,文物保护与修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文物修复人才依然稀缺。

      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体系起步较晚。中国文物保护的创始可以追溯至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立,它是中国现代最早专门从事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及调查研究的机构。早期从事文物修复的大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培养体系是师徒传承的形式。这种模式涉及范围较窄,待遇有限。随着时代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保教育体系建设,逐渐在职业专科教育中增加了文物修复相关专业,但专科职业院校更重视技艺培养,在思维模式、修复理论与最新技术上还有待提高。20世纪50年代后,新设的文物修复专业更多放在综合类大学里。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门文、理、艺、工兼修的学科,也是一项复杂且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历史、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2年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则更为稀缺。

      为了有效解决文物修复的人才短缺问题,在教育层面,国家开设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多个专业与学科。1989年,在历史学门类下开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倾向于在考古的语境下掌握文物保护材料的应用;2004年,在职业教育专科背景下试点开设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以掌握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和文物鉴定的基本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2015年,在职业教育学校设立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2016年在美术学下设立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2022年,文物与博物馆拆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文物成为交叉学科,标志着专本硕博教育进阶架构的确立。总体来说,我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专业的认知和教学体系的建设都不够完善,多层级、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未来要走的方向。

      如果说传统的历史学下设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侧重于对文物质地、成分、工艺、病变机理的理论分析,那新版学科目录美术学下设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上手能力。该专业以人文、艺术为学科基础,以传统文物和艺术品修复技术为专业核心,以现代物理、化学等科学为支撑,是文、理、艺、工交叉,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专业。

      以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科建设为例,2020年成立以来,在书画、古籍、陶瓷、壁画、造像鉴赏与修复等核心课程之外,我们还聘请单国霖、张孝宅、曹锦炎、施加农等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指导教学。此外,加强馆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浙江大学的国家级数字化实验室团队来帮助建构文物数字化课程,也会带着学生到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文物修复与检测实验室学习,积极创建第二课堂。

      目前来看,美术学下设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大多都设立在美术类专业院校,而在美术类院校内独立建构起专业所需要的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是非常困难的。以欧洲为例,两百多年前,文物修复专业最先也主要设立在美术学院里面,经过多年理论发展与实践总结,发现这个专业涉及文、理、艺、工多个学科,单纯的美术学院很难完成复杂的多学科建构。国外的文物修复专业会开设大量的化学和检验检测相关课程,而在我国美术学院的学科体系里,开设此类课程面临很多现实困难。

      博物馆是研究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文物保护与修复部门的入职门槛相对较高。以前的博物馆招聘专业要求只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少量学科,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很难进入到博物馆。现在,艺术学、美术与书法也出现在博物馆的招聘范围之内,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博物馆打开了通道。但目前绝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博物馆,对文物修复人才招聘都要求有硕士学位,有些国家级的博物馆则要求博士学位。在我国,目前该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还很难进入文博体系工作,对于职业专科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就更加困难。所以,如何让我们培养的文物修复人才学有所用,建立更完善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通道,同时缓解大量文物急需保护与修复的压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

      属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学科建设与知识体系都较为庞杂,跨学科的协同联合工作需要多方面协调,不同学科之间固有的认知壁垒也需要在磨合的过程中逐渐被打破。现今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的培养工作,仍然任重且道远。

      (作者:王谦,系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副主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方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