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紧密围绕民航强国建设目标,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遵循民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办学定位,努力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
制定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飞行安全研究与应用能力。在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框架下,学院着重强化飞行安全研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飞行仿真,借助统计分析和智能学习技术对飞行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结合生理与心理测量参数,提升飞行安全实际应用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学院设立模拟飞行、空中领航等专项实验课程,构建层次递进、全程贯通的课程实验体系。此外,学院还开展多层次飞行体验实践,涉及注意力训练、错觉防控、工作负荷、应激管理、驾驶舱风险管理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飞行的魅力和挑战。
学院结合飞行员的实际特质,积极开展心理胜任力建设,通过长期跟踪运行数据,持续优化心理测评和训练机制。这一建设活动贯穿招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和研究能力提升全过程,并延伸至飞行员的整个职业生涯,确保飞行员在心理层面具备高度的胜任力。
探索理论实训一体化飞行员本科培养模式
学院将传统的“学校主教,航校主训”模式革新为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在理论学习中,学院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科学指导飞行训练;在实践阶段,通过量化评估巩固飞行理论,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与职业生涯相匹配的岗位胜任力。
学院在深入研究CCAR-141部驾驶员学校和CCAR-142部飞行训练中心训练体系基础上,创新提出全新的飞行员培养方案,即高校理论学习2年,141航校飞行实训1.5年,142中心副驾驶提升训练0.5年。该方案将校内教学、航校实训与航空公司能力提升整合为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从而解决三方互不隶属、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同时,学院进一步提取飞行技术专业理论培养方案、141航校训练大纲和航空公司副驾驶提升课程大纲中的共性知识点,构建相互支撑、逐步深入的课程体系,确保理论与训练课程的有机统一,消除飞行理论与实训之间的割裂现象。
搭建研究型飞行员知识技能阶梯
学院积极搭建研究型飞行员知识技能阶梯,对现有的飞行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深度的课程体系延伸和方向扩展,以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高层次研究型飞行人才。目前,课程体系已延伸至硕士研究生阶段,确保与硕士课程的无缝衔接。学院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涵盖飞行安全、飞行操作、飞行规章等岗位胜任力培养关键领域,推动形成具有鲜明飞行安全特色的研究方向。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院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持续加强飞行心理学、飞行法规、驾驶舱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同时新增统计分析、大数据、飞行仿真等前沿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具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学院开展核心课程教材建设需求研究,确保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学院也对师资能力进行深入分析,计划建设一支由高校教师与机长教员组成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指导。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院设立安全管理与法规、信息分析与软件工程、心理学与人因失误3个特色研究方向,以满足航空公司领军型飞行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目前在中国民航的存量飞行员队伍中,硕士课程既面向飞行本科毕业生,也允许在岗飞行员进行在职学习。为更好满足飞行人才的学习需要,学院在课程教学、基础实践、创新实践、综合实践(飞行实训)等各环节中,积极为学生搭建起研究型飞行员的知识技能阶梯,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确飞行操作、特情反应决策、飞行规章执行和身心负荷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塑造。
(高 健 高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