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
竺岳兵(1935—2019),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人,自号“白杨老人”。唐诗之路发现与首倡者。1950年参军入伍,后就读于绍兴卫生学校、青海省公路交通学校。1967年到新昌县土产公司工作任公路技术员,1980年调县毛纺织总厂从事基建工作,1985年调县城建局任大佛寺风景办公室主任。1987年4月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首任社长、绍兴文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出版有《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等学术专著8部,发表《剡溪——唐诗之路》等论文150多篇。
一
与一般学人不同,竺岳兵不是来自学院或研究机构,他是从浙江新昌县(属绍兴市)地方干部中、从天姥山间走出来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唐诗学者。
竺岳兵1935年出生于新昌县白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新昌县与相邻的嵊县(今嵊州市),就是唐代的剡县,即李白《秋浦歌》歌咏的“山川如剡县”,一条剡溪自南而北流经县境。剡溪,是唐诗中的“热搜词”,仅李白诗中就有“兴从剡溪起”(《淮海对雪赠傅霭》)、“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等许多名句。生于斯长于斯的竺岳兵,无时不处于唐诗文化的熏陶中。他小时候念过私塾,因仰慕岳飞,取名岳兵。5岁就诵读《唐诗三百首》,因而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底。1950年,15岁的竺岳兵离家参军,在部队里读过卫生学校,又读过无线电培训班,做过文化教员和俱乐部文化干事。4年后复员,进入青海省公路交通学校读书。1967年起,他在新昌县土产公司任公路技术员,负责建设运输毛竹的“毛竹公路”。
竺岳兵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做人,他的信条是“要比强者更强,比弱者更弱”;做事,他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出点名堂来。他曾被县里调去处理一项抗滑坡工程,在认真研读专业资料后提出了抗滑桩桩趾、桩踵的改进意见,他的想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1986年,他在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的桂林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被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就在建设“毛竹公路”的十多年间,他无数次往来于新昌至天台山华顶峰的水道,即剡溪上游,联想到与这条水道有关的唐诗。他在这条水道上跋山涉水,走乡串户,进行了七次实地调查,对照古籍文献记载,断定在唐代这是一条著名的水上旅游线。接下来,竺岳兵一头扎进县图书馆,进行深入细致的文献研究,饿了,就用自带的冷馒头和粽子充饥。他大量摘录与“剡中”“浙东”有关的诗文,并参阅有关地方志,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几年下来,他做的卡片和摘抄的书稿积累了几麻袋,后来做数据库的时候,笔记本总重量达600斤之多。
1983年6月,竺岳兵在杭州的新华书店读到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的《李白丛考》,一下子就被这本考证性的学术著作所吸引,站在店里读了几个小时,直到书店打烊,以6角3分钱购得。他如获至宝,日日反复研读,琢磨其考证方法,在书页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随后,竺岳兵结识了郁贤皓先生,在郁先生指导下,他的李白研究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起步的路子很正,起点也很高。郁先生给他开了一个书单,他就竭尽全力购置这些基本文献,《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都是这一时期入手的。
1984年年底,在读完李白诗和古今学人大量李白研究著作的基础上,竺岳兵绘制了一幅《李白游踪图》,写成论文《李白行踪考异》,提出“李白经沃洲上天台华顶峰”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孙望读过论文后,给竺岳兵写了一封信:“您在新昌县城能找到如许资料,写出如此论文,是难能可贵的。《李白行踪考异》论文从对李白诗的析义与理解入手,提出了许多疑问,结合其他诗文资料,作出新的论断,特别是末了一章从地理的角度论证古代天姥、天台、沃洲一带旅行的路线,解决了一些过去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篇论文经郁贤皓先生推荐给日本著名唐诗与李白研究专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浦友久,颇获赞赏。
1985年4月,松浦友久教授带领一个名为“江南之春·唐诗之旅”的旅游团来访,邀竺岳兵在天台山相见。5月,竺岳兵组织举办了“六朝至唐文人浙东行迹考察研讨会”,邀请了郁贤皓、安旗等李白研究专家来新昌,考察李白曾经走过的旅游路线。这一年,竺岳兵还写成《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考定了李白初入越中的年份,这篇文章后来发表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
1987年4月,时任新昌县大佛寺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新昌县旅行社经理的竺岳兵,在52岁生日前夕,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提前退休。亲友们都以为竺岳兵疯了,但他坚定地认为:“我到这时才找到了人生方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从现在开始,一天都不能浪费了。”他说:“我要躲到地球的一个角落,研究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白。”他还说,要像石头下面的螃蟹一样,潜下心来研究学问。
二
竺岳兵的栖身之地,是新昌县城永安巷6号一栋建于民国时期的木质两层楼房,十分老旧。这座老楼住了6户人家,竺岳兵租赁的住处在一层西头,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他的卧室、书房、客厅,都是这间老屋,人们又叫它“板屋”。板屋的设施极其简陋,木地板踩上去吱嘎作响,睡觉的床是两条长凳架上木板拼成的。门口挂着鲁迅《自嘲》的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室内靠墙摆满了书架、塞满了书籍。一位来访的教授曾感叹:“这里的藏书足够培养博士研究生用。”
退休后第一年,竺岳兵精读了清人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5种《李白年谱》,读了古今专家研究李白的40余种著作以及其他文史典籍。在研究李白入剡行踪的同时,竺岳兵把视野扩大到整个唐代诗人群体。他发现,除了李白,包括杜甫、孟浩然等在内的四百多位唐代诗人都曾入剡或将剡溪写入诗中。当竺岳兵把诗、诗人和剡溪作为一体来考察的时候,一个新词在脑海中闪现:唐诗之路!这个新词乍看是思维智慧的瞬间闪光,实质是发现了唐诗与诗人游踪、与自然山川及文化传统之间的有机联系。1988年7月,竺岳兵在浙东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市长(专员)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的观点。
1990年11月,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竺岳兵列席了这次会议。他怀揣着已经写成初稿的《剡溪——唐诗之路》,向松浦友久教授求教,得到“深佩卓见和功力”的肯定。会后,竺岳兵邀请霍松林、傅璇琮、罗宗强、周勋初、郁贤皓、吴企明、罗联添、杨承祖、罗宗涛、松浦友久、兴膳宏等中外唐诗研究专家到新昌考察,向唐诗学界推介他围绕“唐诗之路”设计的浙东旅游路线。
1991年5月26日,“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竺岳兵这位从新昌地方、从天姥山中走来的唐诗研究者首次登上国际学术会议的殿堂,宣读了他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的概念正式在学界亮相。这篇文章明确了“剡溪唐诗之路”的范围:“剡溪,在浙江省东部地区;唐诗中的浙东范围是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这篇文章还考出“共有451位唐代诗人游弋于浙东,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这些诗人“多数是有唐一代诗坛上的杰出人物。如《唐才子传》收才子278人,这里就有173人”。此文又将诗人们游历浙东的方式概括为壮游、宦游、隐游、避乱游、经济考察游以及神游。文章也考察了浙东的文化积淀,指出“唐诗与浙东悠久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盛于浙东的魏晋遗风是研究“唐诗之路”的重要突破口。这篇文章一炮打响,引来好评如潮。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教授说:“论文广搜博讨,以大量事实说明剡溪唐诗之路与有唐一代诗人的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非唯说服力强,亦足以开发唐诗研究以往常忽略的一个方面。”浙江师范大学骆祥发教授对竺岳兵说:“您对浙东的地理环境、文化内涵以及唐代众多诗人与浙东山水的渊源,考证评述,极为详尽,令人感佩。”会议闭幕后,组委会以大会名义致函绍兴市人民政府,通报了竺岳兵的论文“翔实可信,在会议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希望当地“继续重视对‘唐诗之路’丰富内涵的研究;在重建工作中避俗尚雅,保持‘文化旅游线’的特色,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浙东声誉作贡献”。竺岳兵关于“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一经问世,即显示了不凡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1991年6月,竺岳兵组织的“新昌县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经新昌县民政局批准登记注册,其性质是民办学术研究机构。于是,永安巷6号的板屋门口挂上了一块“唐诗之路研究社”的牌子,这里是“唐诗之路”研究的发源地。
竺岳兵与他的“唐诗之路”研究始终得到时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的倾力支持和热情指导。1993年8月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致函竺岳兵:“同意原‘剡溪唐诗之路’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原成员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团体成员。祝‘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和开拓工作取得更大成绩。”从此,“浙东唐诗之路”成为唐诗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
接下来,1994年11月,竺岳兵做了一件大事:在傅璇琮会长指导下,“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承办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及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当地一家企业提供了经费资助。誉满国内外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历届年会都是国内有一定实力的高等学校承办,这是第一次由一个县里的民办研究机构承办年会。当时,新昌城内连一家像样的酒店都没有,参加会议的学者们分散到县城多家旅社住宿。然而,办会条件的简陋并不妨碍年会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在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之外,还到沃洲湖、天台山石梁飞瀑和华顶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剡溪这条“唐诗之路”获得了感性认知。竺岳兵提交年会的论文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认为诗中“越人”即谢灵运,这一新说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赞同。
数年后,新昌县又迎来一次学术盛会。1999年5月21日至24日,新昌县人民政府和中国李白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召开,承办者仍然是新昌县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这次会议有两个亮点:一是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首诗作为研讨会的主题,这在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创举;二是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会议,参会学者53人,其中11人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这次会议无疑极大扩展了“唐诗之路”的国际影响。竺岳兵提交的论文《天姥山得名考辨》,从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神话传说、诗歌传统等多角度探讨了天姥山的底蕴。这些年来,李白诗歌的名篇效应持续发酵,天姥山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地标。
2004年以来,竺岳兵所著《李白与天姥》《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天姥山研究》以及《唐诗之路综论》(与李招红合著)、《唐诗之路唐诗选注》(与俞晓军合著)等相继出版。这些学术成果无疑是“唐诗之路”研究的奠基之作。2012年12月,竺岳兵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这些年,竺岳兵首倡的“浙东唐诗之路”在服务社会方面获得令人惊喜的进展。2009年12月28日,由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岩十九峰三大分区组成的天姥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9年,浙江省将“浙东唐诗之路”纳入“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竺岳兵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今天已在浙江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
2019年年初,竺岳兵不幸患上不治之症,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竺岳兵感到时间急迫,更加紧工作。5月下旬,南开大学卢盛江专程去新昌看望他。当时,病体极度虚弱的竺岳兵已谢绝了一些亲属前去探望,却在5月21日和22日与卢盛江在病榻前谈了整整两个下午。他气息微弱,说话断断续续,讲完一句话,要缓好一会,才能费力地说出下一句话,语音还不太清晰。但他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卢盛江接着做“唐诗之路”研究,并创立全国性的唐诗之路研究会。
受竺岳兵临终嘱托,卢盛江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的创建。6月中旬,卢盛江周游浙江,联系各高校和相关研究者,于23日顺利召开唐诗之路研究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7月2日,筹委会得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准予成立唐诗之路研究会的批复。接着,卢盛江继续在全国范围联络,得到陈尚君、薛天纬、莫砺锋、詹福瑞、钟振振、肖瑞峰、林家骊、尚永亮、李浩、刘明华、王兆鹏、罗时进、戴伟华、胡可先、胡正武、邱高兴等众多学者以及各地各高校的支持。2019年11月3日,在竺岳兵的家乡新昌,在唐诗之路的发源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竺岳兵的遗愿变成了现实。
2019年7月6日,在得到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批复的第5天,竺岳兵不幸病逝。我们作为后来者,以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的成立和在全国的发展,告慰这位以唐诗之路研究为崇高事业的老人。竺岳兵的墓地,坐落在他的家乡新昌县白杨村旁一片山地的绿荫丛中。墓碑刻着“唐诗之路发现与首倡者”,这是学界及社会加给逝者的冠冕;两旁挽联“自称岳将之兵,心比剡溪映月;首创唐诗之路,功如天姥摩云”,是借唐诗之路风物对逝者一生功业的定评;墓地一旁,还刻有逝者的座右铭:“做人要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前方,正对着王羲之的墓地。湲湲越溪流过,两旁越山巍峨,远接天际,预示着竺岳兵首创的唐诗之路研究事业的广阔前景。
竺岳兵也许没有想到,在他身后数年间,唐诗之路研究出现了如此宏阔的局面、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
2020年11月,唐诗之路研究会在浙江天台举办首届年会;2023年4月,在江苏淮阴举办第二届年会。两次全国性盛大学术会议的举办,标志着竺岳兵开创的唐诗之路研究已走向全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海纳百川,广聚贤才,目前,研究会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高校的学者,也有地方的文史研究者;有年辈资深的全国知名学者,也有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不少博士生、硕士生也加入了唐诗之路研究的行列。
唐诗之路研究会以《唐诗之路研究》为会刊,已编辑出版了两部论文集。得新昌县鼎力资助,“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目前已出版第一辑和第二辑共12种著作。不少高校和个人将唐诗之路作为研究和学科发展方向,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不断推出唐诗之路研究的新作,其中不乏近百万字的大部头专著。
数年来,唐诗之路的文化建设和文旅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浙江省提出浙东、钱塘江、大运河和瓯江山水四条诗路。浙江之外,陇右、陇南、川蜀、巴渝、京洛、崤函、三晋、湘漓、粤西、岭南、大庾岭、大运河等各条诗路的研究都已经铺开。与诗路相关的地域文化、贬谪文化与贬谪诗路,交通和驿路,诗路空间抒写,诗路诗人行迹和遗址,诗路源流发展,诗路名山胜迹,海外诗路等,都有可观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文学的研究,也有历史学、地理学、哲学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的研究,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其中有细致入微的史实史料的考证,有清晰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的清理,也有宏观大气的综合研究。有的学者历时多年,行程万里,实地考察,走遍李白诗路、杜甫诗路及其他诗人之路。唐诗之路研究虽然以唐代的研究为主,但有些学者已将诗路文化的研究追溯到唐前,延伸到宋代直至清代。研究视野之开阔、范围之广大、方法之多样,均呈一时之盛。
竺岳兵开创的唐诗之路研究事业,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竺岳兵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他生前居住的永安巷一带,据说要打造一条“唐诗街”。他的“板屋”——“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旧址,有关部门将进行修缮维护,使其保留下来。今后的岁月,学者、游客可以来这里缅怀唐诗之路发现与首倡者竺岳兵,感受板屋主人为文化献身的精神,加深对“唐诗之路”的感受和认知。
2023年8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俞晓军编的“竺岳兵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文集”《白杨集》,郁贤皓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
竺君以前多次给我说过:“‘唐诗之路’是客观存在的,我只是第一个发现了她。”社会科学领域的发现,相当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一项发现足可以名垂青史。“唐诗之路”是中华文化的一块基石,竺君找回了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它不但在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性,而且有其更普遍的意义。“唐诗之路”不但是一条文化之路,也是振兴之路,发展之路。
竺岳兵不死,他的姓名,他的业绩,他的精神与“唐诗之路”同在!
(作者:薛天纬,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卢盛江,系南开大学教授;徐跃龙,系新昌白云书院院长)
(本版图片由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