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看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我国坚持推动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开放惠及中国和世界
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中国创新打造的进博会、服贸会、链博会等高水平开放新平台,为世界经贸合作开启新天地。
从“钢铁驼队”万里驰骋,到“丝路电商”空中数字赋能,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国家民生福祉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黄浦江畔,“四叶草”展馆内,从2018年起,每年的金秋都会迎来一场全球经贸领域的盛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精品汇聚、嘉宾云集的盛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精彩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进博会6年间,巴西甜瓜、巴基斯坦樱桃等80多个水果新品种,获准进入中国市场。6月21日,全球首款光子计数CT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疾病获得早期、精准诊断的好消息。此前,这款产品曾经亮相第五届、第六届进博会。截至6月6日,已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签约第七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在更大的开放中发展了自己、惠及了世界。目前,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关税总水平降至7.3%,接近世贸组织发达成员水平。中国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以30%左右的增长贡献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各类优质产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中国进口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进口保持向好态势。”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我国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累计进口规模接近200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占全球进口总值的10.6%,继续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中国的大市场为世界提供了大机遇。
7月1日,中国—塞尔维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中塞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逐步相互取消关税。其中,超过60%的税目在协定生效当天立即取消关税。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已经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与相关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中国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目前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
通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构建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过程中,中国主动对照高标准自贸协定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加速,开放“领头雁”高飞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疆口岸,10年间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渐次成长,组成引领新时代开放的“雁阵”。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动力。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的创举,加速了中国的开放和改革。”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报告点赞并系统分析中国这项实践的重要意义。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中国自贸试验区是多项“第一”“首家”等改革举措诞生并向外播撒良种的地方。
2013年9月,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成立,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发布。上海自贸区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诞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产生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广泛的经济联系,更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报告,肯定了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成就。
十年间,自贸试验区从一花独放到繁花似锦,覆盖东、中、西、东北及沿边、沿江、沿海、内陆等区域,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扬帆起航,成为我国制度创新“试验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中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注重可复制的改革为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采用分阶段的渐进方式,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扩大服务业和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和创新领域试出了新经验,闯出了新路子,改出了新成效。2023年,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计进出口7.67万亿元,增长2.7%,占进出口总值的18.4%。
2024年5月,特斯拉又一座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动工。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月,再次刷新“临港速度”。自贸试验区建设有效推动了政府服务的改善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外商投资的增长。自贸试验区打造了吸引外资新高地,为我国外资外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上发挥了“领头雁”效应。先后成立的22个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试点,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国有企业等方面。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累计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对各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中国吸引力
从第10万辆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华晨宝马用了7年;而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整车下线只用了15个月。目前,辽宁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中心之一。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扩大了市场准入、提升了国际合作水平,更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牵引力。”毕马威中国咨询首席战略官蔡伟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减少行政流程、缩短办事时间、优化政府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从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稳外资24条”,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中国坚持以开放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数据显示,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为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今年1—4月外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7%,高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
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达能于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法国企业之一。达能全球首席执行官盛睿安从去年以来多次访问中国,“达能正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因为我们将中国视为增长和创新的源泉。”盛睿安说。
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在江苏无锡高新区投资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创新药工厂,法雷奥在上海嘉定打造“舒适及驾驶辅助系统生产研发基地”。
今年1—5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71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504.1亿元,占全国引资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提升了2.8个和2.7个百分点,尤为亮眼的是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32.9%、103.1%。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各部门、各地方推出一系列稳外资政策举措。”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赵萍表示,外资企业踊跃报名第二届链博会,本届链博会将增加先进制造链展区,对外展示中外企业通过供应链合作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图景。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提升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高水平开放将激发改革的澎湃动能,中国市场新的吸引力正加速形成。
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5.9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3.38万亿美元,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进口2.56万亿美元,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二。
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9万列、总里程超7亿公里,通达欧洲25个国家、连接11个亚洲国家。
2023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12.6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5.3%,投资合作持续升温。(张翼整理)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