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
来到黄河小浪底水库,只见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为给黄河中下游抗旱供水提供保障,小浪底水库近日开始调水调沙。闸门开启,河水喷薄而出,犹如黄色的巨龙,涌向亟需水源滋养的下游。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着华夏儿女。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黄河保护法深入贯彻实施、护佑黄河安澜?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河南,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话题进行采访。
1、用法治之笔描绘生态画卷
记者随执法检查组一行来到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只见写有“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的碑形建筑高高耸立。花园口北临黄河,站在河堤前凭栏望去,河面开阔、河水静流,近岸滩区一片绿意。
历史上,黄河下游“善淤、善决、善徙”。在有记载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其中有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黄河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因此也有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等相继建成,进入下游河道的洪水大幅削减,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
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河南沿黄各市人大常委会和沿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坚持综合施策,用好用足法定监督形式,着力打出“组合拳”,推动黄河保护法在河南落实见效。据了解,2023年11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鹤壁市卫河保护条例》《安阳市卫河保护条例》《新乡市卫河保护条例》《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以及《焦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卫河(大沙河)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河南省在豫北5市开展协同立法的首次探索和尝试。与此同时,河南今年将制定实施黄河保护法办法列入立法计划,目前正在加快研究起草草案,计划于今年9月份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今年年初,河南、山东两省还签订了新一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更加有力保障黄河流域水质稳步改善。
保护黄河,离不开司法机关共同发力。记者了解到,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工作指引》,指导全省法院全面准确适用法律。18个集中管辖法院全部挂牌成立环境资源法庭,覆盖全省、跨行政区划的“18+1+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建设全面落地见效;联合省水利厅等5部门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治理水平有效提升;郑州铁路运输中院、三门峡中院与陕西渭南中院、山西运城中院联合会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形成共护黄河合力,保障黄河母亲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汇聚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如今,河南沿黄大堤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黑鹳、白鹳、白天鹅常年迁徙,享誉中外的黄河鲤鱼快速繁殖,黄河大堤已成为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漫步大河岸边,河水奔流、飞鸟翔集,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2、落实高质量发展法定要求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河滩农民,儿时记忆中的黄河水量很大、鱼多得很!”郑州市人大代表、中牟县狼城岗镇南仁村党委书记郭连志回忆道。不过,多年的非法挖沙取土、过度捕捞、养殖场地表排污等,也一度让黄河不堪重负。
拆除砖瓦窑厂、违章建筑,清退整治畜禽养殖场和鱼池,打击非法挖沙取土……近年来,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得黄河滩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河长吹哨,部门报到”等联动机制逐渐健全,黄河保护法等各项法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生态好了,生活才能更美好。“通过推进低、中、高‘三滩’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就业培训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群众安居乐业。”郭连志说,村里尝试引进种植艾草、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推动规模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郭连志坦言,虽然村子摆脱了对窑厂、养殖、各类小散乱企业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依赖,但滩区整体规划及产业转型方向还不够清晰,仍需要有关部门提出更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人大代表、花园口村党委书记邵丕也表达了同样的关切:“在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黄河沿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沿河乡村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未来仍需明确发展思路,开拓可持续发展项目,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
据了解,黄河保护法设专章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明确规定,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省黄河滩区总人口152万,由于黄河水患威胁和历史原因,滩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委副书记魏建平建议,出台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列出滩区建设管控要求和负面清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势。”洛阳市新安县人大代表、大河田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云伟建议,相关部门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研判市场发展形势,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提高品质、丰富品类;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资本等精准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3、推动黄河文化“出圈”
“太阳出来一盆花,照在东京帝王家”“日落昆仑黑了天,鸟投树林虎登山”……一曲曲黄河号子响彻云霄,余韵悠长。记者随检查组来到位于郑州的黄河博物馆,在一声声气势如虹的“嗨哟嗨哟”中,恍若置身澎湃的黄河滩头。
黄河号子是黄河沿岸先民们在与洪水抗争中共同唱的,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民间音乐。黄河博物馆解说员介绍,黄河号子有不同种类,如抢险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等,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号子不能失传。黄河保护法专设一章,要求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经过走访调研,检查组发现,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取得突出成绩。如今的黄河号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河号子还被频频搬上舞台,在活化利用中得以更好传承。
在黄河号子的余韵中,黄河之水一路东奔,至洛阳孟津,浇灌出了不一样的风景。当记者步入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街道上随处可见色彩绚丽的唐三彩,有惟妙惟肖的骏马、丰腴端庄的仕女、造型不一的骆驼……
唐三彩,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因种种原因,唐三彩工艺渐渐失传,后经洛阳南石山艺人多年探索、刻苦研制,这一宝贵技艺得以传承。唐三彩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高哲是土生土长的南石山村人。他以传统仿古技艺为核心,融合贴花、绘画、石刻等艺术形式,并借鉴不同文化风格,让作品既有大唐风韵,又有当代艺术美感。
成立夏、商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黄河考古研究院,推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持续出圈……近年来,河南持续推进黄河文化挖掘、传承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一个个出圈的作品,力促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走访调研中,检查组发现,黄河文化在传承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专业人员稀缺,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存在短板,面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制约。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指出,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应鼓励通过机制创新促进沿黄城市、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全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打造更多出圈的文旅品牌。同时,应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税收金融、行政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费用的公共服务,从而提高社会资本投入的热情,实现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