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上海,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正在实践中锻造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紧盯科技创新,上海正聚力攻坚突破,以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1.强化科技布局赋能新质生产力
时的科技是一家致力于研发高商业价值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eVTOL的公司。面对国内倾转技术缺乏的困境,时的科技团队持续攻坚克难,成功推进缩比机、框架机、原型机等验证工作,并于2023年实现原型机首飞,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其E20 eVTOL已进入倾转测试飞行阶段,预示着商业化应用的临近。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上海肩负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近年来,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作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仅工程试运行期间,新建线站就已服务约8万小时,用户发表科学论文近500篇,其中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期刊论文12篇,并为35家国内领军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其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能力可见一斑。
2019年至2023年,上海五年累计有20个1类国产创新药,全国占比近四分之一,3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337亿元,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6年成功举办,首个由上海发起的国际科技大奖向全球颁发;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全球第五……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集聚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2件。
为抢占科技前沿,持续增强上海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上海聚焦人工智能、Web3.0、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和数学等基础学科,打造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先后组建了上海浦芯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同时,上海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科技布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咨询机制,制定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深化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6G、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等领域创新布局。
改革基础研究组织实施方式,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运行管理举措同样重要。上海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鼓励支持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问题研究;联合龙头企业实施“探索者计划”,由企业“出题”“阅卷”,推动形成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
上海把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放在首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助阵,以稳健扎实的步伐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2.在产业升级中创造新质生产力
产学研医强强联手,会有多“强”?
走进联影集团展厅,“世界首台”“重新定义”等词汇标注在一台台造型各异的医疗装备旁。这家企业自2011年于上海诞生,十多年间“跃迁式”成长,不仅扭转了过去几十年高端医疗装备领域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产品更是“杀出国门”,进驻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100多家临床及科研机构。
在上海,从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学领域到生物医药研发,医生成为医学创新链的“链主”,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助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路径,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十年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在上海蓬勃发展,规模增至1.6万亿元,占上海GDP比重达三分之一。
上海聚力攻坚突破,战略前沿领域技术攻关加快推进,2023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9项,科技支撑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成并交付运营,在大飞机、海工装备、卫星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一批大国重器取得重要突破,大飞机实现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航天“一箭41星”首发、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正式投运,新动能加速培育……
面向未来,上海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四条新赛道,前瞻布局五大未来产业,打造张江、“大零号湾”、临港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据了解,位于闵行区的“大零号湾”已经培育了超过3000家科技企业,估值超10亿的企业达22家,目前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的多元梯度空间载体布局。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区等科创载体达200万平方米。
3.打造新业态新生态催生新质生产力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打造算力调度、语料数据、测试评估、融资服务、综合服务等五大公共平台,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发展成本。2023年9月揭牌后,“模速空间”只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引进了大模型相关企业近70家。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告诉记者:“目前还有几十家企业在等待入驻,三期正在规划设计中。”
“模速空间”为什么这么火?
蜜度蜜巢智能生成产品负责人张冰结合切身体会说:“最棒的是这里提供算力调度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算力租赁。”
智象未来副总裁沈伟峰则认为“最大的好处是相关企业入驻产生了人才集聚效应,相应的,相关行业从业者越来越多,经常可以有些新的思想碰撞”。
如今,这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发布,已成为大模型创新成果“首发首秀”集聚地。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为产业体系带来“无中生有”的新增量;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生产方式和新组织方式,为经济社会体系带来“有中更优”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近年来,G60联席办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已构建包括G6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职工科创成果发布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等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矩阵。2023年第五届G60科技成果拍卖会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
在这条科创走廊上,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关键要素资源联动不断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快速耦合。高质量协同发展沿着“大通道”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中的上海、嘉兴、杭州等九座城市以全国1/24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了全国1/15的GDP、1/7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科创板上市企业;九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3.7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
以重点区域为抓手,在打造科创“核爆点”上下功夫。上海统筹推进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加快推动张江科学城建设,充分发挥张江光子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重大创新机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加快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加快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支持各区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创新街区和特色园区。创新配置生产要素、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生产力发展路径,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上海,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
(本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