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科技创新激活“蓝色宝藏”

    作者:李叶妍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7版)

      【专家点评】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及其关联活动的总和。借助科技力量优化海洋资源开发、推动海洋产业创新,不仅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促进海洋经济繁荣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我国制定重大政策规划,整合涉海优势资源,高水平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平台,发挥科学考察站、海洋综合试验场等涉海创新载体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让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更加高效、精准、安全。以深海探测技术为例,借助无人潜水器、深海钻探船等先进装备,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更科学地制定开发计划,更深入地探索“蓝色宝藏”。同时,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可燃冰、深远海风能、潮汐能等,因其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备受瞩目。相关的新技术创新应用已取得显著突破,为这些清洁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电动船舶储能、深海储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将为深海科研、深海计算等提供更加持续稳定的配套保障,串联起更大规模的“蓝色”经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以上新技术应用催生出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谱写出蓝绿交融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篇章。

      科技创新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当前,传统海洋渔业通过引入5G、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智能渔网、无人艇等装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捕捞效率,还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破坏;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先进设施装备推动海水养殖尤其深远海养殖现代化升级,实现集约生产、智能游弋;海洋交通运输业也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完成了运输设备、航道、码头等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成功向智慧航运、智慧港口转型。

      科技创新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借助微生物、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科技,我们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精准应急处置。目前,我国已在多个海域开展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如建设海底人工鱼礁、恢复滩涂植被等,不仅获得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预期效果,还进一步丰富了海洋资源种类,降低了开发成本,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还远远不够,科技力量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应用空间依然十分广阔,“蓝色宝藏”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

      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作用。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度,聚焦海洋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实施,用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深海探测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要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靶向引育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共同攻克涉海重大技术难关,加强新技术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创新升级“智控海洋”等相关应用场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

      要健全部际协调和国际合作机制。统筹建设涉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海洋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和基础测绘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认证和监管体系,推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提升。加强政策一致性、数据共享共用、跨国界合作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高水平建设海洋强国、共同增进全球海洋福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叶妍,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曲韵、王晓樱、王轩尧、冯家照、高建进、吴琳、刘茜、董山峰 本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秦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