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陕西,这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十年来,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去年达3.38万亿元,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在6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刚围绕“谱写陕西新篇 争做西部示范”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以及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刚介绍,陕西发挥科教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十年来,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34%、提高0.31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加3500多亿元、突破4100亿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提高15个百分点。
据介绍,长期以来,陕西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等重要项目中均有陕西科技力量作出贡献。同时,陕西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培育形成了航空工业、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等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煤化工、高端无人机、金属增材制造、旱作节水农业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赵刚细数着陕西的创新硕果。
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近三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可以说,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赵刚表示,陕西将立足优势,不断向科技创新要经济贡献力、要发展新动能。一方面瞄准国家所需,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生态改善,三秦大地更添“颜值”
秦岭与黄河,构成了陕西独特的地理景观,更是我国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林地、草地、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1.3%,黄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黄泥沙量较上个十年减少三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陕西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我们以汉江、丹江为重点进行大保护,守护好水源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王海鹏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品质要求极高的朱鹮,种群数量由最初的7只发展到全省近7700只。
同时,陕西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统筹推进关中科技赋能、陕北能源转型、陕南绿色升级。赵刚介绍,陕西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绿电装机规模十年间增长了8.5倍、突破4000万千瓦,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实现新突破,累计封存二氧化碳45万吨。
“经过我们的努力,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乘用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加速发展,今天陕南的父老乡亲已经吃上了生态饭。”王海鹏介绍。
以文塑旅,融合呈现陕西魅力
陕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文化和地理标识。近年来,陕西提出“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发展目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挖掘和展现陕西的独特魅力。
发布会上,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分享了不少文旅“出圈”镜头——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令人惊艳,现场齐诵《将进酒》尽显诗意浪漫;人们熟知的“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引领时尚,旅游演艺项目《长恨歌》《延安保育院》等观演火热;革命旧址、钟鼓楼旁、古城墙下,前来赏文物、访古迹,着汉服、品国风的游客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省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6.5%、150.6%。2023年“五一”假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日均客流量达45万人次。
“我们努力让陕西的魅力融合呈现,把握文旅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和理性繁荣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布局建设8条重点产业链,拓展优化以西安为中心、全省联动的文旅融合发展空间格局,让‘追着文物游陕西’‘跟着演艺游陕西’‘诵着诗词游陕西’等成为潮流,努力将西安游客‘流量’转化为全省‘留量’和产业‘增量’。”王晓表示。
(本报记者 李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