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作者:本报记者 王美莹 詹媛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31日 08版)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科技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

      科学家的精神之光,照亮了科学的殿堂与人类文明的未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首展包括1个主展览、5个专题展览。

    博采广集 凝聚精粹

      走进“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简明的图文展示出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的动人情怀,泛黄的手稿诉说着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隐秘故事,精致的模型彰显着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非凡成就。

      “现在我要介绍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刘东生。”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讲解员李静向观众讲解,“橱窗内是刘东生的考察笔记、科考相册,以及他采集的中国黄土样本。刘东生先生在野外考察时的笔记全套共有300多本。大家看,这页笔记还绘有考察沿途的景色。”

      来到“家书诵读”互动体验区,不少观众驻足停留。触摸位于展区中央的屏幕,可以看到丁颖、谢家荣、王淦昌等10余位科学家的家书概览,点击后便会浮现家书的实物图片及相关故事。

      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的张葭樾是展览的第一批小观众。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我认识了很多科学家,了解了他们的故事。‘战麻斗士’李桓英奶奶,一生都在与麻风病作斗争。当看到她乘滑索过江治病的照片,我的眼眶都湿润了!”

      作为主展览,该精品展共计展示了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珍贵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展陈面积共1900平方米。展览内容以2010年正式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基础,此采集工程已启动近700位科学家的资料和若干专题的采集工作,先后有5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4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

    “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

      在科学的无垠苍穹之下,站在科研巅峰的领军型科学家,宛若领航的“头雁”,为科技发展的浩渺航程提供方向。

      钱学森去试验基地穿过的靴子、用过的公文包,在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取得高分的试卷,以及1983年亲手写的日程安排表……在“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现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王菲向观众逐一介绍。

      “许身国威壮河山——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的展厅中部,还原了邓稼先在北京故居、九所办公室、梓潼故居的工作生活场景。“今年正是邓稼先百年诞辰,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旨在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奉献的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展内有一些首次展出的实物展品,是我们绵阳九院收集的珍贵文物。”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讲解员王宇豪介绍。

      “雁阵”齐飞,正是科学家团队携手共进、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生动描绘。17位留美学者克服艰难险阻,毅然归来报效祖国的故事,“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一)”娓娓道来;109位工程师、100余项典型工程、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工程师精神,“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徐徐诉说;“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出版二十周年专题展”展示胡先骕、秦仁昌等科学家历经数十年完成《中国植物志》的历程。

      “‘工师于国’展览将工程师放置在工业遗产的背景下,放置在中国历史的工业长河之中。”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旸说,展览还为“中国工业遗产背后的工程师”名单、“国家工程师奖”获奖名单设置了专区。

      据介绍,日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组建完成,首批联合体成员66个,包括与科学家有关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陈列馆、故居、纪念馆等。成员单位将联合开展藏品征集及文物定级等工作,举办科学家精神展览及讲演,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未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依托馆藏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活动,凝练新时代科技界团结奋进的价值符号和精神标识,面向国际讲好中国科技人物故事和科技发展故事,在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和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副馆长孟令耘说。

      (本报北京5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王美莹 詹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