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以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持续进化,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
当前,大模型在文化产业中的落地应用正在加速探索。比如,我们将大模型应用于文本创意和写作中,通过交互式对话激活作者灵感,导入写作素材通过大模型进行续写、扩写,实现精准创作。大模型也在助力文旅行业蓬勃发展。比如,去年9月份,科大讯飞与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签订了大模型合作协议。我们用大模型和相关技术,将300万年前的黄河象“复活”,激发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想象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如今,大模型应用于文化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大模型能力依然存在缺陷。鼓励利用大模型作为辅助工具,并不是要完全替代人类的创意工作,而是应通过人工编辑和校对来提升内容质量、平衡技术和人类的创造力、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大模型能力。同时,版权问题还未妥善解决。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涉及版权归属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明确的版权法规,在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保护原创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合理的技术使用和创新。
此外,由于训练数据的局限性,大模型可能会学习并复制现实世界中的偏见,也有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或负面内容,这都需要技术专家、伦理学家、法律专家和社会学者共同努力,以确保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伦理,并为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建议设立专业伦理委员会,制定内容生成的道德准则;提升技术监管能力,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建立实时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侵犯版权或不符合规定的内容。
(本报记者邱玥、刘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