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现在正是科研育种水稻插秧关键时期。我今年七十六岁了,每天早上风雨不误,把秧苗手工移栽到大田里。只有双脚踩在地里,我心里才踏实。我脑子里有一张“图纸”,这上万株的秧苗,一株都错不了。
1966年,我从原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开始从事农业教学、农业技术推广。算起来,我在水稻育种这个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58个春秋。从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水稻育种,到调入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我没有一刻停歇。
盘锦的盐碱地不好种粮食,几代育种人不断努力,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我这代人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平时饭桌上只有粗粮,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如何才能让全家人、让乡亲们顿顿吃上大米饭?我在心里种下了一粒“要当农业科学家”的种子。
整田、播种、移栽、授粉、收获、考种、数据记录分析……记不清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1995年,我创办了盘锦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创新,投身水稻育种领域。
选育种子离不开对土地特性的研究。针对土壤的含盐量特点,我带领团队研究出了“耐盐选择法”“性状相关选择法”“性状跟踪鉴定法”,我们称其为“三法集成育种技术”。我们团队用这个理论和方法,先后主持选育国审水稻品种9个、省审品种29个,形成“辽盐”等六大系列,成为盘锦、辽宁乃至北方稻区的主栽品种或重点推广品种。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推广种植2.2亿多亩,增产稻谷120多亿公斤。
生命不休、研发不止。育种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研发出来的品种产量更高、品性更优、抗性更强。
育成一个新品种是长期工程,少则八九年,多则十几年。针对近些年大米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市场需求,从2010年开始,我带领团队开展香稻品种选育,2018年顺利通过辽宁省审定,新一代香稻新品种“红海滩1号”应运而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现在,盘锦正在围绕“红海滩1号”优质品种大米的品质化、品牌化、高端化,下大力气推动盘锦大米品牌提质。
水稻育种不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代代传承。如今,新一代育种人正在持续钻研“红海滩1号”配套栽培技术,在育种的路上接着向前跑。
(本报记者刘勇、本报通讯员赵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