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运用“近思·笃行”方法 诠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作者:李文浩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0日 07版)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遵循“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积极诠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哲学智慧和力量。

    切问而近思

    深入挖掘经典的思想内涵

      为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学院开设“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等课程,引导学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深入研习其中的核心思想,通过系统严谨的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哲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这些课程涵盖了我国哲学发展史各阶段的重要观念,其中,“先秦哲学”课程主要探讨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的基本理论,“宋明理学”课程重点在于研读理学的核心要义,以发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先贤的为学、致知及“修齐治平”思想,帮助学生筑牢知识体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哲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学策略方面,学院坚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全面了解国内外哲学界的理论前沿动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学院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及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院深刻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学院着力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运用案例分析、学术研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展现优秀专业水平,为推动哲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笃行而致远

    探索实践导向的经典传承路径

      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意识,学院不断深化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阐释,着力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的整体性研究。学院充分结合师范院校的学科布局与科研特色,发挥经典诠释学研究的综合性优势,充分利用文史哲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开展经典文献的注解和释读工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传统经典中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道德与文明》《西北师大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了多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此外,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西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视野下的明清回儒思想研究”“王符《潜夫论》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的现象学阐释研究”“《春秋》学诠释史演进逻辑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综合运用文史哲多学科知识,采用梳理、注解、还原、重构、解构等方法,对东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文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发表题为《教育与伦理》的理论文章,通过对孔子论语思想、宋明理学等传统经典的诠释,将儒家经典的伦理思想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推动传统经典诠释的时代化发展,凸显哲学学科群建设优势,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成果和智慧表达。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展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师生在传统经典诠释领域的学术能力,学院与中和集团、科学研究院及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和论道”学术论坛,并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西北师大校训的再解读”“书生道义,潜夫是名——王符的思想世界”“新《春秋》学视野下的元代《春秋》学 ”“跨文本诠释经典”“意向性与认识之谜的现象学解答”等主题的学术报告,为全校师生传播哲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论坛自2015年秋季学期创办以来,每2周举办1次,每期参加的校内外师生约150人,目前已参与师生人数约1.5万人。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出版社已出版《中和论道》学术著作8辑。“中和论道”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张学术名片,为从事传统经典诠释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术淬炼提升、拓宽视野和开拓思维的平台。

      学院秉承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激发师生对哲学的研究热情。近年来,学院先后开展“爱智求真”读书会、“易·道·禅”读书会、“哲学经典”读书会、“经典诠释”读书会、“四书”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师生围绕国内外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提升师生在传播哲学、经典诠释等领域的专业素养。在世界哲学日等特殊节日,学院组织线上辩论赛、专题互动宣传、“经典导读·哲思起航”主题文化活动、“逻辑的多维面孔”茶话会等活动,展现“道通天地、守静致远”的优良院风和哲学学子读书明理、爱智求真的精神风貌,积极引导师生投身于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与传承事业中,一起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哲学的魅力。

    “近思·笃行”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学院依托学科平台基地,诠释与传承传统经典,通过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甘肃省经典诠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典诠释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等学术和科研平台,整合学术资源,组织跨院系的师资力量,优秀传统的学科体制,探索选拔、培养与评价的弹性机制,综合西方诠释理论和中国传统经典注疏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打造富有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学院经典诠释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墨辩》研究、王阳明研究及《近思录》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如对朱熹与吕祖谦编纂的《近思录》道体卷的研究重点诠释了周惇颐、张载、程颐、程颢关于“仁理心性”的理学思想。激励哲学专业学生将中国传统经典诠释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学术科研中推动经典传承与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尝试。秉持“近思·笃行”的理念,学院有效整合跨院系师资力量,对传统学科体制进行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全面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加强哲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学院与心理学院的脑科学认知实验室展开深入的合作,积极组织哲学、心理学、佛学、现象学、脑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专长,推动哲学研究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为培养富有时代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多元学科平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与传承动力,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学院聚焦学科特色,鼓舞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学院不断创新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和对外传播内容与形式,组织教师参与“传承经典、融合世界”“翻译中国、融合世界”等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术论坛、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文明互鉴与古代近东经典研究”学术会议等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学院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组织教师参与江南儒学研讨会、“2022年太湖论学:儒学与文明互鉴研究”学术研讨会、“燕赵文化与中国哲学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何为哲学,如何做哲学”的学术报告、“经典、经学与经典之学”的学术报告等国内研讨会,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进行多领域、多形式和深层次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李文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