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红土地的时代画卷与精神图谱

    ——评报告文学《赣红谣》

    作者:李洪华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08日 14版)

      在报告文学《赣红谣》(江西高校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中,作家凌翼饱含对红土地的真挚情感,深入到历史深处,用现实嫁接历史,从当下瞻望未来,书写了赣南红土地上人民阔步走向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风貌。正如作者所言,为时代的历史巨变画像、立传,为时代的精神图谱添彩加色,是文学工作者应尽的使命和担当。

      赣南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它不仅因含酸碱性的红壤覆盖连绵的山地呈现出天然的赤红景观,更因无数革命先辈鲜血的浸染而积淀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当年在赣南中央苏区参军参战的英雄儿女达93万多人,占当时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万多人。尽管“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战争创伤曾经成为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但是有着红色基因的赣南人民在先辈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谱写出壮美的新篇章。在《赣红谣》中,作者坚持以行走的方式,深入赣南大地,对下辖的十八县(市、区)进行用心踏访,触摸红土地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脉动,感受赣南人民在时代变革中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气象。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还是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赣红谣》中,作者一面生动描绘红土地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一面热情赞颂创造历史的赣南英雄人民。在叶坪黄沙,年过半百的华小英创新传统工艺,打造老区特色小吃品牌;在寻乌小镇,回乡创业的林瑞平夫妇种植百香果,创建直播平台,带领人们一起发家致富;在瑞金龙湖,身残志坚的邓大庆攻坚克难,创办脐橙专业合作社,帮助大家步入小康生活……作者还聚焦一群“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基层共产党员,书写他们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新生活过程中的作为和担当。在作者的笔下,红土地儿女赓续前辈身上的红色基因,积极弘扬“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苏区精神,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前行。

      优秀的报告文学总是应时而生,缘情而发。作者对红土地有着血缘般的亲近感,每次来到赣南都有故乡般的亲切。这种亲切源于赣文化对他的滋养,源于红色文化对他的滋润。他在描绘赣南乡村振兴时代画卷的同时,更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探寻驱动新时代山乡巨变背后的动力源泉。置身于这片神圣的热土,重回烽火岁月,作者动情地描述了一次次亲历的红色洗礼和心灵震撼:从革命队伍下井冈山入赣南经历的困难险境,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饮水思源,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实践;从捍卫红色政权的革命战场,到开启战略转移的长征出发地;从泽被原中央苏区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到支持革命老区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昔日星火燎原地,如今旧貌换新颜。作者生动描画了红土地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

      凌翼的创作有着诗性的笔墨和温暖的力量。如果说《赣红谣》这个书名和作品中俯拾皆是的歌谣、诗歌,营造出鲜明的显在诗性色彩,那么当作者在讲述红土地故事时,从引子“红谣飘入耳”到尾声“永远的歌谣”的叙事结构,有意识地分行断句,以及常常不经意间率性而出的动人话语,则是作品内在流动的诗意,足见作者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努力融入诗性的自觉。

      (作者:李洪华,系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