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开设的“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4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积极投身军工事业,勇攀科技高峰,拥有了一支“军工报国,勇攀科技高峰”“不忘初心,筑梦三区三州”的教师队伍。西华大学获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爱岗敬业 传承革命老区红色精神
学院依托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易班网络育人云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扎根西部、传承革命老区红色军工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多名教授、博士在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先进成型及重大装备等领域从事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继承和发扬了革命老区精神。学院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易班网络育人云平台建设”活动,学生创作作品获得中国文化艺术金奖。
本硕融通 面向地方培养科技前沿人才
学院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能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材料加工工程4个学科方向,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学院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了部分重大装备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问题。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军工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等,总经费达到8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30余项;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院瞄准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建立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师科研成果全面转化为教学资源,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参与社会/科研实践;5年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项目50余项,校级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教师主持各类教改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近30项;一流课程建设24门,其中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9门;出版教材及专著20余部;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获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5年来,学院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二等奖1项,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人次。
知行统一 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
学院带领教师队伍组建“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团,深入“三区三州”助力乡村振兴。自2016年以来学院共开展300余人次科技下乡,打造了一支行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的专业人才队伍。团队聚焦现代农业“10+3”体系中的“川果”产业,利用材料成型技术研制新型农机设备以及改良农村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猕猴桃、柑橘、苹果等果蔬的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出口欧美标准,种植户亩均收益增加30%以上,并实现了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跨区域转化应用,服务面积超过100万亩。从2016年起,学院先后选派4位优秀教师参与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由于工作期间表现突出、成效显著,先后被授予南充市嘉陵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目前,学院新选派的专任教师正在南充市嘉陵区下院山村开展驻村工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西华大学这所流淌着红色基因的高校,正昂首于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大潮,中流击水、奋楫争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秉承西华校训,以“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奋斗者姿态,紧跟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主动作为、释放活力,谱写出崭新的“材料篇章”。
(彭必友 何汇川 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