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暖心故事㊷】
从狭窄的石板路进入安静的唐行村,左转再右转,钻进巷弄,在上海春日的阵雨里,终于到达小唐的家。
青少年事务社工沈思敏至今记得第一次在这里见到小唐的情景:一个破旧的房间,衣柜的半扇门已经坏掉,书本散落四处,写作业的地方很局促。整个房间只有一台电灯照明,昏暗的光线下,本该朝气蓬勃的少年,一脸黯然。
小唐家的房屋是农村自建房。墙上斑驳的印记,诉说着这个家庭多年来的风雨:母亲早年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父亲无稳定工作,奶奶身体不好……
令人欣慰的是,小唐是个学习刻苦努力的好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那趟走访的最后,小唐不好意思地告诉沈思敏:“什么时候能拥有一个亮堂的学习环境就好了。”
昏暗中的少年剪影,一直停留在沈思敏的脑海里。去年春天,当得知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开展“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时,他立刻就想到了小唐。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小唐的房间很快被纳入项目计划中。
“有什么样的想法?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团干部和青少年事务社工一次次来到小唐家,仔细倾听这个羞赧少年的想法,把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施工结合起来。
整个装修过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曾经冰冷光秃的水泥房间,如今有了温度——
蓝白交接的崭新墙面,暖黄色的木地板,明亮的电灯,整齐摆满书本的书架,还有一个宽敞的衣柜。清风吹起海蓝色的窗帘,整个屋子清新又安逸。
“小屋亮堂了,我的心也被点亮了。高考就要到来,我已经准备好了!我想尽快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阳光从小屋的玻璃窗洒下来,照在小唐的脸上,映衬着身后如天空似大海的墙壁。
2023年以来,上海市已改造了100间“追光小屋”。今年,还将为300户困境未成年人家庭进行居室微改造。
(本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