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一场春雨过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的田地里麦苗翠绿、长势喜人。村民潘秀英来到自家麦田,俯身查看墒情。“苗情分蘖不错,看这长势,估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种了十几亩小麦,可算起来,潘秀英今年还没下过田。那,绿油油的麦苗从哪里来?
“靠村里领办的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播种浇水施肥都交给他们。”潘秀英说。
作为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一家集种植、烘干、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西杨村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可提供粮食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周边大中小种粮农户。“村里3000多亩地全都是合作社在管理,有能力的村民外出务工,一个人赚两份钱。”西杨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李化庄表示。
齐河县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县粮田面积在1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2022年率先实现20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2023年“吨半粮”产能面积达到45万亩。
西杨村地处齐河县“吨半粮”产能核心区内,拥有肥沃的土地。然而,前些年西杨村是全县有名的经济薄弱村,“穷窝”一度成为这个村的代名词。“全村1000多口人,守着人均2亩多的耕地,种植管理跟不上,种粮收益少,大部分村民选择进城务工,村集体收入也基本‘空壳’。”李化庄说,他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初,村集体欠下8万多块钱的债务。
怎样因地制宜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是当时李化庄最挂念的事。经过交流学习和调研,在地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他,认准一条增收路:“规模出效益,合作起来,才能干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划算的事儿。”
2013年,李化庄牵头成立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5名村干部、15个党员户带头入社,流转整合土地500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标准化种地,抱团发展。年底一算账,这500亩地比上一年多赚了近10万元。
利润从何而来?李化庄答得干脆:“向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效益。”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料、统一药物防治、统一浇水灌溉、统一深松深翻、统一收割服务等“八个统一”管理经营,实现节本增产提效。
“拿化肥来说,我们联系专家实施免费测土配方,并且直接与化肥生产企业对接,由企业按照配方统一生产供应,每袋有机肥比市场价格降低50%。综合算下来,仅生产成本一项就节约了5万元左右。”李化庄说,合作社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小麦减损率由原来的5%降到2%,玉米减损率由原来的6%降到3%,大幅降低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造成的机械效率损失。
良好的效益打消了村民顾虑。第二年,全村耕地全部入社,320户村民全部成为社员。
“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这不,去年收成不错,我家种地挣了1万多元。”西杨村村民李友宝选择了“带地入社”,将自家承包的6亩多耕地入股合作社。“现在除了偶尔到田边去看看水肥情况,平时我也做水电安装零活,种田打工两不误。”
粮田里还能长什么?合作社不断挖潜,探索出“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与齐河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育种合同,将全村3306亩耕地全部建成小麦育种基地。
“公司免费供种,并以高于普通小麦市价0.1元/斤全部回收。同时,公司还以0.04元/斤的价格向合作社支付管理费和运输费,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李化庄说。
越干越有劲头,越琢磨越有门道。有了成功经验,合作社又主动与县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借助公司的影响力和资源,为本县和外县村庄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据统计,2023年合作社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15万亩,年收入86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4万元。
腰包越来越鼓,家底越来越厚。2023年,西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年前的9500元增长到29500元,村集体收入达52万元。西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西杨村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集体有了钱,办事有底气。近年来,西杨村先后投入22万元,实施了农田电力灌溉设施建设、文体小广场建设、村内环境整治工程,购置了音箱、锣鼓等,组建了广场舞活动队、秧歌队、锣鼓队;投资5万元新建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合作社办公场地;投资10万元打造“情满西杨”幸福食堂,解决村内高龄老人吃饭问题。
“现在这日子,带劲!”村民潘爱华美滋滋地说。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