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及教育法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科学围绕教育法学定位,以“智慧法治研究前沿、法律实务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以培养“通识和专才皆备、知识和技能并举”的高层次横向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全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着力培养优秀法学人才。
明方向 夯实法学人才培养基础
中心正确认知教育法学学科的地位,明确教育法学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入思考教育法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中心组织研究人员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搭建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室,以数字技术助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实验室注重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学科重组,通过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中心通过数字化课程改革项目带动学生学习和研究,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融入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课程中,为法学本科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实践能力训练的实验场所。
为更好地促进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室的建设,中心所属学院在全国率先增设“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涵盖数据法学、网络法学等方向,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平台。学院建有“国家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智能司法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法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依托。
中心主办“全球视野下教育法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及外国机构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深入探索教育法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与会专家进一步阐明教育法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要求,提出教育法学的系统研究、问题导向、融入实践等发展方向,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促进教育法学人才的培养。
强教学 创新法学人才培养举措
教育法学是教育学与法学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教育法学培养的是集法学与教育学知识于一身的人才。学校科学构建特色鲜明的法学教育机制,打造以“学业引领+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本科生成长导师机制、以科技结合法律的交叉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举措,助力学生扎实学习理论知识、明晰职业规划,成长为功底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中心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鼓励引导教师编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室以西部地区高端法治人才(律师实务方向)试点班为依托,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基本理念,以法律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全校“双师型”师资,注重多渠道立体化培养试点班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打造新文科建设工作坊,树立跨学科交叉、跨界整合教育理念,提升法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通过“新法科拔尖人才成长论坛”“法律与科技讲坛”等多种平台,中心邀请国内外、校内外专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和研讨会,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坚持开展研究生读书笔记大赛、法律文书写作比赛、律师业务类书籍读书答辩比赛、模拟法庭比赛,多渠道鼓励学生探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法律问题,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抓实践 拓展法学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法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中心积极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学人才实践教育培养路径,不断拓展法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与渠道。
新文科产教融合实验室与多家相关单位协议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促进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进一步推进法学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先后赴多家律师事务所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加强与律所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建立实习基地、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在学生实习、就业、法律实务讲座等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持续合作。
中心扎实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实习(在职在岗创造性推进法治工作),举办专业实习总结报告大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对其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
中心开展融知识性、教育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学法践行 逐法融光”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庭前准备、庭审流程,深入学习法律实务和庭审知识。
建队伍 强化法学人才培养力量
教师是法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导力量。中心牢固树立“强教必强师”的理念,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法学人才培养力量。
中心围绕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建设学科“智慧司法”,“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研究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心积极开展集体团建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间的团队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和精神面貌,并通过教研室、课程组的集体备课、接力授课、双师同堂授课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中心坚持不懈抓教风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和教学督导的作用,结合听课、巡课、“加强教风建设”专题教育工作会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付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