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6日 星期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朱鹮产蛋记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谢尚国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6日 01版)

        栖息在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的朱鹮。谢尚国摄/光明图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生啦!”

      饲养员马小龙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嗖嗖两下爬上竹梯,从鸟巢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枚朱鹮蛋——电子秤显示,80.2克!

      近日,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万木葱茏,鸟语花香。2号笼舍内,成功配对的2只朱鹮正忙着选址筑巢,准备孕育下一代。“自从3月14日产下龙年首枚蛋,基地的产卵数量已经达到24枚。”基地负责人邱国强笑言,“这些天一睁眼,就能在微信群刷到朱鹮产蛋的温馨画面。”

      每年3月到6月是朱鹮繁育的黄金期,成年的雄鸟和雌鸟“喜结连理”后,经过筑巢、产卵、孵化,小朱鹮就会破壳而出。“这24枚朱鹮蛋都是最近10多天内产下的。”顺着孵化室监测员袁李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孵化箱里一枚枚朱鹮蛋整齐排列,大小介于鸭蛋和鹅蛋之间,蛋壳呈淡青绿色,表面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朱鹮的孵化育幼与普通鸟类不同,除了特定的温度、湿度外,还需要人工控制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一枚蛋的出处都要记录准确,避免成年配对时近亲繁殖。”袁李莹告诉记者。

      被誉为“东方宝石”和“吉祥之鸟”的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后因生存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几近灭绝。

      自2008年从陕西引入5对朱鹮以来,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先后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其中野外种群367只。

      “待今年孵化季结束,基地里的朱鹮种群数量预计可突破800只。”在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邱芳荣看来,接下来,朱鹮宝宝的相继出生,不仅将扩大朱鹮南方种群的规模,也见证了当地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成效。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谢尚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