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避雪封,夏寻绿草,随季迁徙。从3月中旬开始,当新疆的草原逐渐从冰封中苏醒,天山南北700余万头(只)牲畜就陆续踏上了春季的转场之路。
连日来,本报记者奔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跟随牧民和牛羊的脚步,近距离观察春季转场迎来的新变化。
机械转场占比过半,牛羊转场坐上“快车”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此起彼伏的牛羊叫声与牧民吆喝声回荡在空中。这里是新疆牛羊繁衍生息的主场地,每年有101.6万头只牲畜将从冬季牧场转向春季草场,整个过程从3月下旬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
今年45岁的牧民尼曼·才仁与家人一起,沿用传统的转场方式进行转场,他们骑着马,赶着400多只羊、100多头牦牛和50多匹马从“冬窝子”出发,翻山越岭、爬坡穿沟,向西行进一百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趟下来,通常要四五天。
与此同时,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敖伦布鲁克村牧民那木吉力·才仁,选择了机械化转场。他将自家的400多只羊、20多头牛和10多匹马装上卡车,原来骑马赶羊到春牧场要15天,现在只需1天就能到达。虽然费用比原来高,但省时省力。
“巴音布鲁克镇是牧业大镇,目前存栏牲畜42万头只。这两年,我们机械化转场22万头只,传统转场20万头只,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机械化转场。”巴音布鲁克镇副镇长青格乐说。
“选择机械转场后,牧民们不用再带着蒙古包和烦琐的生活用品长途跋涉了。”巴州畜牧兽医局畜牧科工作人员倪文浩说,2024年全州春季转场应转牲畜153万头(只),重点牧区机械化转场率达48%。原本需要好几天的转场,现在大半天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减少牲畜损失,也能减轻牧民们长途奔袭的劳累。
能歇脚能洗澡,“幸福驿站”受欢迎
记者在多地牧场走访中发现,在转场的关键路线上以及较为集中的牧场里,整修一新的“幸福驿站”受到牧民的欢迎。
塔城地区托里县,草原广阔、牧草茂密,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库普乡喀拉乔克村,红顶白墙的“幸福驿站”格外醒目。驿站里有便民宿舍、便民食堂、便民浴室,里面洗漱用品、方便面、常用药品等一应俱全,全部免费供应。它在2013年由原喀拉乔克牧业指挥部改建而成,2018年开始又逐步完善,眼下各项设施齐全,可以同时容纳50多名牧民休息。
“有了这个驿站,我们不仅能好好睡一觉,还能洗热水澡、吃热乎饭菜,转场轻松方便了很多。”牧民叶勒多斯·加克斯力克说。不仅如此,转场期间,防疫员、村医和警务工作人员也在“幸福驿站”驻点服务,为转场期间人员健康、牲畜安全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托里县畜牧兽医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叶尔江·马那什介绍,从今年3月20日开始,一部分牲畜开始转场,路程最长的有200多公里。目前县里有3个“幸福驿站”投入使用,计划再建设5个,为牧民的转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而在另外一个牧业大区——阿勒泰地区,“幸福驿站”在牧区多点开花、处处可见。
哈巴河县汗吉哈远冬牧场,3月中旬,上万只羊陆续踏上转场路。在这个距离县城160公里的“冬窝子”里,政府专门打了几十米深、不结冰的水井,竖起了信号塔,添置了电热水器等家电,让牧民们冬牧期间过上了有水有电有信号的惬意生活。
“幸福驿站”不仅安顿好牧民,还专门为牲畜修建了暖圈。厚厚的水泥圈墙结结实实,不仅能抵挡暴风雪,还能防御野兽的袭扰,极大提升了抗灾避寒能力。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科长叶尔兰·斯拉木汗介绍,2023年,阿勒泰启动实施远冬牧场牧民住房及棚圈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地区已建成“幸福驿站”164个,棚圈466个。“幸福驿站”也成了为流动牧民提供集中服务的场所,目前已累计为牧民办理低保、养老保险2.7万人次,开展动物免疫397万头(只),完成全民健康体检4000余人。
科技助力,幼羔穿上“羊衣”御寒
转场,对怀孕的母羊和刚出生的小羊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偶遇极寒天气,一些体弱者甚至会丢掉性命。而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难题。
在和静县乌兰布鲁克村,一些羊羔踏上转场旅途前,穿上了特制的“羊衣”。当地畜牧师介绍,这些“羊衣”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能防雨雪、防风,使羊的体表温度升高,帮助羊羔抵御风寒。同时,这种“羊衣”还透气、不易脱丝,也不易对羊毛造成异性纤维的污染。
同时,定位项圈、耳标的广泛使用,也为转场之路提供了助力。乌兰布鲁克村的小羊们全都戴上了橘黄色的小耳标,用手机扫描耳标上的二维码,便可知羊的出生信息、防疫情况等内容。通过定位项圈,牧民在手机上便能查看羊群的实时位置,转场信息也能及时传送到农业部门的大数据平台上。
如今,在古老传统和现代科技相互交织的转场路上,牧民们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美好的春天进发。
(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本报通讯员 王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