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武夷山燕子峰下,绵绵春雨中的燕子窠生态茶园鲜翠欲滴、生意盎然。
“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打着伞,边走边向调研组介绍:“过去,由于当地茶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加工水平总体偏低,茶叶产量不高,茶农收益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一批批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不断提高茶叶品质,极大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
变化,得从一项创新机制说起。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首批科技特派员佩戴大红花,带着“科技兴农”的使命下到村里开展科技服务,他们还有一个诗意的称谓——“科特派”。此后20多年,南平市与时俱进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一批批“科特派”入乡村、进田野,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绘就一幅幅科技兴农的壮美画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科特派”在新时代的今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源起地,南平市在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方面作了哪些新的探索实践?取得哪些新的成果?有哪些经验与启示?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来到闽北大地,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研。
1.让科技像种子般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
仲春时节,穿过乡间阡陌,调研组一行来到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这里,草木萌新,一棵棵嫁接的桔柚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我们对这棵桔柚树进行了2次嫁接。你们瞧,这里就能看出嫁接的痕迹。”在仁山村采摘点,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应薛养一头扎进大棚里,轻轻拨开枝叶,耐心地介绍着。
2017年,已有多年“科特派”经验的应薛养来到仁山村,推广先进的果树嫁接技术,并带领农民修建大棚,改变了果农“靠天吃饭”的局面。“现在当‘科特派’,不仅要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还要着眼产业全局,注重产品质量提高与品牌引领,推动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他说。
像应薛养一样,扎根在仁山村的“科特派”们多年如一日,持续接力,让葡萄、桔柚成了仁山村的“致富果”。
正如仁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游珊所说,在“科特派”团队的帮扶下,仁山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目前,仁山村的巨峰葡萄年产量达360万斤,纯利润1000多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突破了3万元;常住人口在村百分比达88.84%。
“科特派”让科技像种子般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推动南平山乡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南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作为山区农业大市,南平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突出。
如何解决?南平市开出了科技兴农“药方”!
1999年2月,南平市委、市政府从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以及部分乡镇农技站中,选派首批225名农业科技人员到215个行政村担任“科特派”。
岁月如歌,一批又一批的“科特派”们牢记初心使命,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助农兴农的精彩篇章。
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闽江源头。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中国茶香从这里飘向世界。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梦莹,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2017年成为“科特派”,在我国小白茶发源地——建阳区漳墩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过去,由于价格低,茶农收入微薄,‘小白茶都不如小白菜了’。通过调研,我们提出从品种选育等方面着手,推动小白茶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在,当地茶农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刘梦莹说。
南平市小城故事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叶雅英担任“科特派”后,指导南平市顺昌县埔上镇果农发展电商销售,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响埔上柑橘品牌,带动了果农增收。叶雅英很自豪地说:“果农们很开心,因为产品再也不愁卖了。”
落日余晖下,青山绿水间,南平市浦城县仙阳镇阳墩村升起了袅袅炊烟,在四周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掩映之下,宛如世外桃源。
在由阳墩村一所小学旧址改造而成的展馆里,福建浦城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安森一边向调研组介绍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一边由衷感叹:“当初回乡创业时我真没想到,企业发展能这么快,多亏了‘科特派’团队。”
走进位于浦城县石陂镇的再生稻科技小院,七彩油菜花、绿油油的秧苗映入眼帘,分外惹人喜爱。浦城县石陂镇农技站站长李炜轩介绍,再生稻具有产量高、米质优、一种两收、节本增效等特点,大大提高了种粮效益,带动增收致富。
“现在人工成本高、粮食价格低,如果没有科技力量支持,根本赚不到钱。在‘科特派’的帮助下,我们种上了再生稻,一亩能赚1000元。”石陂镇种粮大户陈兆武高兴地告诉调研组。
如今,南平的“科特派”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推动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促双赢
细雨刚停,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团长高允旺就带着菇农和青年“科特派”下了地,手把手传授竹荪种植新技巧。
“我当‘科特派’23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是专心从事竹荪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带领乡亲们致富。”高允旺回忆起他当年主动请缨当“科特派”的情景时很是感慨。他说,南平市很重视“科特派”,第一批“科特派”下乡时佩戴着醒目的大红花,大家都觉得当“科特派”很光荣。
“科特派”下乡后唯一的使命就是科技服务,技术人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地做好一件事情。而且先前的待遇、工资、职务等都不变,还能优先晋级提拔。在高允旺看来,这就为科技人才下乡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的技术变成了菇农白花花的银子,菇农都说看见高老师就像看见‘金蛋蛋’,他们的肯定是我前进的动力。”如今年过六旬的高允旺,组建了一支“师带徒”队伍。“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要给予‘科特派’更多的正向激励和帮助支持,让他们在基层一线留得住、干得好。”他说。
“科特派”与农民或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是南平市引才留才的一个创新举措。
据介绍,刚开始“科特派”下乡传授种植技术,农民担心亏本不敢种,于是一些“科特派”自己出钱买原材料,和农民一起入股。等到丰收,这个利益共同体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过“科特派”们觉得拿着工资,又和农民一起受益,心里不太踏实。但南平市委市政府肯定了这一方向,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支持“科特派”兼职取酬,或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利益共同体。如今,全市完成利益共同体备案262个。
走进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坛坛颗粒饱满、色泽透亮的优质大米和一面整齐陈列着优良稻种的展示柜,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这些都是我们‘科特派’团队的研发成果。”公司董事章忠洲介绍道,企业与“科特派”优势互补,助推科研成果即创即推、即推即转,极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旁的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文清随即告诉调研组:“我们‘科特派’团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公司建立利益共同体,在给农户和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团队每年也能有200多万元的收益。开展服务和利益分配依法依规,‘科特派’放下了思想包袱,能够更好发挥效能。”
在交谈中,调研组发现南平市发改委重点项目管理科三级主任科员张斌对南平“双碳”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前沿动向、政策资金投向等情况了然于胸。
“我们是产业与‘科特派’之间的桥梁。”作为南平市工业园区“科特派”团长,张斌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站位,放眼全国,寻找可以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的“科特派”,同时为“科特派”与所服务企业、单位创造更多支持条件。
刚刚结束企业调研返回南平市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军坦言,南平市对“科特派”的全方位服务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无论我们在区县企业调研,还是参加各种产业技术论坛,区县政府部门都会安排专员全程为‘科特派’服务,使我们在服务企业时,可随时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和贴心保障。”他说。
“近年来,我们还注重加强对‘科特派’的金融支撑,推出‘政银担’科特贷、科特e贷、科特兴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放贷11亿元。”南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树龙介绍。此外,南平还通过举办“科特派”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成果推介会,以及遴选打造282个“科特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到广袤乡野绽放芳华。
3.以机制创新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科技引擎”
实践无止境,创新不停歇。科技特派员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人才机制,关键是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面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诉求,如何更好地引才、用才,南平市不断进行着探索。
推动“单人单点”服务向“组团联动”服务转变、从服务一产到三产融合、不断创新“科特派+”模式……在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学院的展示馆,通过工作人员生动清晰的讲解,调研组详细了解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来龙去脉,感悟到南平科技兴农富民的不变初心。
“最初‘科特派’的服务方式主要是‘点对点’进行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随着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我们突出以产业链思维布局‘科特派’。”谭树龙补充介绍,比如,针对茶产业生态种植、智能加工、衍生品开发、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科技需求,南平引进了10余名产业高端人才加入“科特派”队伍,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科特派”团长、“科特派”联络员、乡土“科特派”推广员……南平市不断夯实“科特派”服务的“基层堡垒”,将多支力量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目标前行。
建阳区鲜美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贵道,是村里第一批靠种葡萄发家的村民,当过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是一名乡土“科特派”推广员。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科技进村入户的“临门一脚”。“有了这个角色,‘科特派’做工作能够事半功倍,省去了跟农户一一沟通的时间。”他告诉调研组。
信息技术也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注入新的动能。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平台、慧农信等线上平台的启用,极大提高了对“科特派”工作的考核管理效率,也方便了“科特派”线上指导解决大多数常规技术问题。“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的模式,让“科特派”服务更加精准。
在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向调研组展示了“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的功能作用。平台围绕竹、茶、白羽肉鸡等南平市重点产业绘制了创新链图谱。工作人员点击选择产业领域“竹”,大屏幕上随即显示出产业链链上企业分布、关键技术类型统计、人才分布、金融产品和机构推荐等信息,通过深入查找最新前沿技术与产业关键技术“链接点”,可破解“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
调研组了解到,为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科技引擎”,南平市持续在政策上突破、机制上创新。近来在省内首创推出工作经费包干制度,更加方便“科特派”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面向未来,南平将持续做好‘总结、完善、巩固、坚持’四篇文章,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深化拓展。期待更多‘科特派’到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催生更多精彩蝶变。”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说。
4.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和启示
25年弹指一挥间,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由南平的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安排,见证了伟大思想历久弥新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调研组认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星火燎原的生动实践,源于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化落实“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工作思路,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南平样板”,实现了搞活机制、用活人才、放活市场、激活品牌的多赢效应。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站位谋划,坚持科技兴农不忘初心。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南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把“机制活”放在首位,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和“7+X”联席会议落实机制,搭建市、县、乡镇、村四级“科特派”管理服务架构,推动“科特派”与下派村支部书记和驻村蹲点、挂钩帮扶、挂企挂项等干部整合,逐步形成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新的农村工作机制,带动各种资源和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农业农村,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前瞻性布局,推广新质生产力到田间地头。南平发挥“科特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和集成示范,服务范围从过去单一的农业产业向全产业、多领域综合性服务转变,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逐步形成了“科特派”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变“单人单点”服务为“组团联动”服务,通过高水平科技团队与乡土人才深度结合,组建行业科技服务组,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新质生产力推广到田间地头,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机制化放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能。“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南平以科技招商的思维创新“科特派”选认机制,通过高端“引”、机关“派”、基层“培”、社会“聘”,构建了上有高校院所专家、中有企事业专技人员、下有乡土人才的“宝塔形”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科特派”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农民、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整合“政策+项目+金融”服务包,推出“政银担”“科特e贷”等金融产品,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科特派”联合技术攻关,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制度化保证,擦亮“科特派”金字招牌。南平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发布和推广实施福建省地方标准《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并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助力全国“科特派”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立首个科技特派员学院、首个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成“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示馆”,构建专任教师、客座教授、聘用人员“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打造了建阳仁山、武夷山燕子窠、延平溪后等10个现场教学点,引导广大“科特派”秉持初心,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潘玉腾;本报记者邓海云、龚亮、刘坤、高建进;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宋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