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成为热词,社会各界投以关注的目光。这个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有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发展,为青年择业、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广大青年特别是相关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近年来,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东,深圳的坪山燕子湖会展中心飞往福田CBD的航线,将通勤时间大大缩短;在湖南,全省范围内97条低空航线的飞行验证已经完成;在安徽,无人驾驶飞行器在合肥骆岗公园实现常态化飞行……获得这些重要成果,离不开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付出。他们勇担大任、敢于作为、勤奋钻研,在推动低空飞行科技进步及助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些新时代青年不仅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而且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响应国家号召,在科技发展路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并贡献智慧,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青年投身低空经济发展事业正当其时。
我们在对低空经济的相关科研领域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当前很多国家因空域管理的限制、通用机场建设滞后等原因,低空经济及其相关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在无人机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低空经济这一新的赛道上名列前茅。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无人机产业是通用航空、低空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影响较广泛、发展潜力较大的领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作为支撑,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为代表的新兴低空飞行设备的研发、普及更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2023年7月,厦门一家航空企业研发的自旋翼无人机在高海拔地区测试人工降雨的效果。飞行器在雨天起飞,穿越云层,顶住冰雹,表现了出色的抗风能力,并成功完成“化云为雨”的任务,为干旱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农作物增产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年里,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给低空经济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
低空飞行的进步需要广大青年的倾心付出。
低空经济相关科技研发拥有高投入且技术复杂等特点,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协同,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辛勤耕耘。在新赛道上,每一项成果都不是急功近利和短期突击可以实现的,需要青年一代长期不懈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青年科技工作者,可在构建低空飞行管理基础设施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根据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未来一段时间,围绕交通管制、空域管理、流量控制等重要需求展开的空中交通管理和使用新模式将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个安全、高效、协同、绿色、全场景数字化处理、智能化支撑的空中交通管理和使用新模式,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这为相关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可在依托现有的科研与产业优势、探索低空飞行器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低空飞行需求,提升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奋斗。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会出现更多应用需求,这需要青年人才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提高运用效率。
可在城市低空经济布局建设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个人价值。当前,一些地方基于城市群、都市圈,推动无人驾驶区域协同,促进与周边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加快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深圳近年来陆续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多份产业规划和地方法规,引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环境。这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今,低空经济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多政策保障。2023年10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航局四部门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试点运行;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这为低空经济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低空经济是让青春飞扬的理想之地。我们盼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面对广阔的成长空间、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着坚定的信念、钻研的精神,在科技攻关路上持续奋发努力、追逐梦想,不断为低空经济发展探索更多有益经验、贡献更多成果;也盼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低空经济相关科技领域的队伍,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成长!
(作者:绪子诚 冯颜利,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期选题支持 刘博超 冯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