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年春节,各地纷纷举办舞龙、绘龙、赏龙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龙相关的非遗“火”了起来,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本期特邀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的“守艺”故事,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绽放的新光芒和中华文明激扬的新活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张国圣、陆健、颜维琦、李洁、张哲浩、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李慧敏、蔡甜甜)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报 纸 |
杂 志 |
在浙江杭州的西湖迎春花展上,民间艺人在制作龙形糖画。新华社发
在江苏南通一个非遗市集上,小朋友被面塑“舞龙”吸引。新华社发
在福建晋江东石镇潘山村,潘山庙宇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鲍淑展示龙纹手稿。新华社发
贵州石阡县,人们在仡佬毛龙节上观看舞龙大赛。新华社发
编者按
龙年春节,各地纷纷举办舞龙、绘龙、赏龙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龙相关的非遗“火”了起来,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本期特邀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讲述他们的“守艺”故事,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绽放的新光芒和中华文明激扬的新活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张国圣、陆健、颜维琦、李洁、张哲浩、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李慧敏、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