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根基,既是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甘肃)的牵头单位,与14家共同体单位协同合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生动结合,以历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实践、艺术文化资源为着力点,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以历史文化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甘肃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资源丰富,人文特色突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学院结合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扎根当地特色文化土壤,将陇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育人实践,让政治高度、实践宽度、情感温度和历史跨度充分融合,探索出一条以历史文化教育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凝聚历史文化教育的主体合力 学院积极发挥历史文化教育多主体合力作用,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段协调同步、社会资源全面融合,建立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全学段思政课程体系。学院积极组织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教学名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学习共同体”,组织开展题为“守正创新:从文化体验中感悟让思政课‘活’起来的密码”青年教师主题沙龙活动,有效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各学段历史文化教育注入强劲动能。
整合区域内优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 学院围绕“以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铸魂”主题,组织大中小学段教师开展“同题异构”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展示活动,通过整合甘肃各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提炼专题教学的优秀历史文化元素,适时、恰当融入各门专业课的相关章节,共同探索打造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学院在各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研修活动和研学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在“学思践悟”的实践体验中深入领会陇原优秀历史文化内涵。
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学院结合甘肃本地历史文化特点,围绕“共访红色旧址”“共看陇原巨变”“共促乡村振兴”“共话文化传承”“共建生态文明”“共筑民族团结”等内容,在“苦”尽“甘”来的元古堆村、从“悬崖边”到“幸福庄”的布楞沟村、挪出“穷窝窝”的富民新村开展专项调研,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莫高窟、嘉峪关、山丹马场、培黎学校、读者出版集团等地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教学,采用理论串讲、访谈对讲等创新方式,汇聚大中小学历史文化教育的合力,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特色思政课程群。同时,学院依托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西北师范大学)和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立共享共用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机制,激发区域内优秀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能量,成立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导学团队,形成了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
以红色文化资源夯实文化根基
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南梁革命纪念馆、哈达铺历史名镇、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等地都印刻着陇原大地上革命者忠诚担当的精神。学院立足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的合作,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研学、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劳动教育等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等层面为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增强育人实效。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理论教学 各共建单位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小学阶段学习“红色故事”、中学阶段学习“红色人物”、大学阶段学习“红色精神”“红色经典”的思路,将课堂搬到“第一现场”,打造以“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为主题的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新型思政课,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全时空、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 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见,结合思政课教学与育人要求,以红色场馆为依托,合作建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育人基地,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2023年暑期,学院组织开展以“暖阳古浪行,点亮沙漠光”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亲身体会甘肃省古浪县在长期治沙实践中形成的“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增强思政课的真实感与震撼力。
推动数字赋能红色文化实践 学院努力开创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组织“理响校园·培根铸魂”全省高校理论宣讲作品征集评选活动,遴选出246部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和微视频作品。这些作品从甘肃独有的文化底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从陇原大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中挖掘生动的教学资源,彰显奋进新征程的价值追求。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从育人主体、教学模式和数字平台3个方面创新红色文化实践。学院持续加深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方法和技术的互联互通,创设线下专职教师课堂与线上社会专家参与的联动教学;全面开展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意识以满足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创建沉浸式的立体化教学场景,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以艺术文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
甘肃省是艺术文化资源大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形成了绚丽多彩、丰富多元的人文景观。学院结合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艺术文化土壤,找准艺术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以艺术文化资源营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氛围。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甘肃省蕴藏着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院牵头开展了以“敦煌有大美,自信以持之”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活动,通过参观甘肃简牍博物馆、敦煌艺术馆,手作泥刻画板,充分挖掘敦煌艺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教学设计灵感,丰富拓宽教学设计思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思政课新生态。
共建特色艺术文化品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通过“协同”作用,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体系中,发挥育人合力。2023年,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甘肃省委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理响校园·培根铸魂”全省高校理论宣讲优秀作品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学校云亭校区敦煌音乐厅举办。活动中,参与共建的各学校将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中,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共同打造富有“甘肃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
营造艺术思政文化氛围 将艺术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强化学生课外活动体验,积极创新活动载体,让思政课与艺术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学院积极组织各学段师生创作有思想有深度的艺术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演出、宣讲等艺术实践活动,把艺术创作作为思政教育的“催化剂”,用更为直观、易感知的艺术形象和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积极营造艺术思政文化氛围。
(作者:宋元元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