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文艺评论周刊·舞台艺术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话剧《老酒馆》:刻写民众抗敌的悲壮史诗

    作者:宋宝珍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16版)

        话剧《老酒馆》剧照 资料图片

      近年来,将影视作品改编成舞台剧的现象不断涌现,如话剧《十字街头》《觉醒年代》《英雄儿女》《家有九凤》等。这一方面说明好作品总有不断被改编、被诠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戏剧艺术具有的凝练性和剧场性优势。大连话剧院近年来不断探索跨媒介艺术改编,推出的由46集电视剧《老酒馆》改编成的同名话剧在剧场收到掌声不断。笔者认为,其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以老酒馆为固定场景,反映日常生活、市井风情,在展现1931年至1945年关东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画卷、赞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凸显平民视角。

      在抗日战争时期,超过3500万中华儿女在惨烈的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老酒馆的掌柜陈怀海在抗战胜利后望着酒架子,孑然一身、感慨唏嘘。面对着那些曾在酒馆里喝酒的人再也不会回来的事实,他不禁悲从中来——酒馆虽小,却激荡历史风云,这里不仅有天纵豪情、醉酒当歌的宾客;还有风云际会、来去如风的抗联战士;也有酒馆里的故人老北风、谷三妹、马旅长、小棉袄等。一坛坛老酒背后,是说不尽的故事,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生与死向来是关乎人的存在、境遇、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命题。日本侵占东北后,对中国人民展开残酷杀戮。无论是陈怀海还是谷三妹,他们都遭遇了亲人被杀害的悲剧。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他们既要勇敢地活下去,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对敌斗争的勇气和毅力,保留着对民族和对个人的自尊心的坚持。在老酒馆这个汇聚八方信息、各色人物的舞台,仁义坚忍的陈怀海结识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说书人方先生,保护了杀死日本宪兵的“老北风”,劝说了东北军官马旅长重回抗日战场,痛斥了粉饰伪满洲国的清朝遗老那正红……该剧正是通过在有限时空内展现一个个平民英雄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中国人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精神。

      二是人物性格鲜明、生动、独特。该剧刻画出一群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重情义、有担当的平民英雄形象,强调人物性格成长与环境、命运的关系,展现出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的民族精神。

      陈怀海作为老酒馆的掌柜,身怀民族大义。他得知谷三妹与抗联组织关系密切,为其传送情报,便暗中保护。他不顾个人安危,救护老北风和马旅长等抗日好汉。当谷三妹轰炸敌人弹药库,被敌人追捕时,他临危不惧,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使谷三妹化险为夷。他明知女儿小棉袄投身抗日活动危险重重,还是把自己唯一的孩子奉献给民族解放运动。陈怀海的身上带着闯关东的山东农民的特征,体现出他们仁义宽厚、能吃苦、讲交情的精神特质。

      谷三妹身上则展现了关东女子的豪放、热情、善良、真诚。她的性格可以刚烈如铁,热情如火,也可以柔情如水,沉稳如山。小棉袄与父亲失散多年后又回到家庭,从任性泼皮到被谷三妹的抗敌行动鼓舞毅然参加抗敌斗争、身担民族大义,这一人物性格的成长变化,展现出的正是普通人在家国破碎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不凡选择。

      除了主角,该剧也注重对次要角色的性格刻画。喝醉了酒要倒拔垂杨柳的赵老三,每天都要走很长的路来酒馆、站着喝完二两酒的老二两,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指天说地、让鬼子气恨交加的评书艺人方先生,表面上咋咋呼呼实际上对街坊暗中保护的老警察,仅仅在酒馆里偶然露面、优雅端庄却抑郁难平的婉容,以及那位在做土匪还是做抗联战士之间徘徊不定、最后走向抗敌前线英勇牺牲的马旅长……他们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行为动机、生命轨迹各不相同,剧中对他们个性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

      三是善于构作悬念、矛盾,较好运用了发现与突转等编剧手段,戏剧叙事和故事展开具有传奇性。

      将一部长篇电视剧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话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见编剧黄维若对于情节主线、重要场面、人物关系的提炼和加工深具艺术功力,并且匠心独运。比如马旅长带着一群弟兄吃喝之后无钱付账,拿出了手枪和手榴弹,酒馆伙计们也举起了菜刀,此时陈怀海举重若轻,几句诚恳的言语就打破了僵局;又如小棉袄看到父亲身边有个漂亮女人谷三妹,就想方设法刁难她,谁知几个回合下来,小棉袄已经臣服于谷三妹。全剧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该剧在结构上类似于老舍先生的《茶馆》,以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追求一种只可意会的意味,一种复杂人性的生命回响。廖向红的导演,既有场面壮阔、恢宏大气的一面,也有抒情与写意并重、温婉与细腻共生的特性。剧中转台不仅是空间变换的必需,是人物活动的场域,更是酒馆与街市、个人与时代浑然一体的社会氛围的表征。这些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宋宝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