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深化体教融合 拓宽学生成才路

    作者:黎海波 陈镜如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1日 07版)

      【专家点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这就需要他们从小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全面发展,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练就强健的身体素质。

      为更好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相关部门针对体教融合中的难点堵点,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推出了创新性做法。例如,《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在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量,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质量和水平。中央文明办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2018年就共同启动实施“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体育夏令营,旨在向农村未成年人普及体育技能,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同时发挥体育教育功能,提高农村未成年人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

      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看到,专业师资匮乏、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短缺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还需加快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合力托举青少年成长成才新平台新赛道。

      首先,开齐开足体育课,配足配强体育教师,给予少年儿童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高质量的体育指导,给他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体育锻炼选择。科学有序推进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配齐乡村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补充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引导支持地方体育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讲授传统体育文化。鼓励更多学校加快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将爱国主义等元素融入学校体育活动中,让少年儿童除了接触跑步、乒乓球、篮球、足球等运动外,还能够接触羽毛球、网球、攀岩、飞盘等新兴体育运动,充分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之情,吸引他们更加自主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对于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可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探索方式方法,让武术、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新活力。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开展以体育+研学为内容的青少年营地活动,定期推出一些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健身活动等。

      其次,对于广大体育教师而言,除了要承担学校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学校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运动损伤防护康复知识技能传授等职责外,还要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多种方式激发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好品质和团结协作、刚健有为的精气神。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竞技体育优秀苗子,建立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体育苗子成长档案。政府部门可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练、赛、评体系,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构建“选、训、赛”乡村体育后备力量成长链条。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带头做示范,言传身教带动子女一起动起来,形成家校社共同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最后,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应将农民体育工作重点放在乡镇,大力推动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让广大农村少年儿童有条件有机会接触体育活动。为了尽快补齐场地不足和器材短缺短板,可依托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等载体增加体育服务功能,完善行政村健身设施并逐步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延伸。社会各界除了要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必要的场地等硬件支持外,还应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比如选拔一批农民体育健身骨干,发展一批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还应讲好运动员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奋斗故事,鼓舞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激励更多乡村青少年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黎海波 陈镜如,均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张胜、陈之殷、陈城、李慧、赵明昊、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