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大学毕业以来,我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20年来,要做的事情就一件,那就是想方设法促进甘蔗产业节本增效、蔗农增产增收,让更多蔗农过上甜蜜日子。
自2009年开始,我承担起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相关工作,进行国家甘蔗联合区域试验、广西甘蔗区域试验新品系1126个,筛选出适合来宾蔗区的甘蔗新品种10个。其中,桂柳05136品种推广最高时占来宾蔗区种植面积56%。
为了让产业节本增效,我通过主持“蔗鱼共生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实施“来宾蔗区螟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牛粪资源化利用还田及甘蔗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多个项目,以项目示范推进“甘蔗—渔业—肥—蔗地—甘蔗加工—饲料”多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甘蔗平均种植成本减少200元/亩,平均每亩地同比增产甘蔗1吨以上。
为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经常现场指导农户如何施肥、修剪等,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近三年来,我开展培训指导70多场,共计培训农业人员8000余人次,加强对技术骨干、基层技术人员、种蔗大户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广大蔗农朋友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让甘蔗生产实现了节本增效,实现了甘蔗“高效率、高效益”的双高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和团队承担10多个科研项目,指导来宾蔗糖业发展建设甘蔗高产高糖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达1600多亩,累计建成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13个,面积达1.72万亩,基本实现来宾蔗区糖料蔗种植良种全覆盖。
一线科研工作者常年顶着火辣的太阳,风里雨里都在地里忙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每当看到甘蔗丰收的景象,看到蔗农脸上洋溢的笑脸,我就会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赵秋丽、冯帆、苏雁、吴春燕、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刘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