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

    在马来西亚感受文化交融

    作者: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30日 16版)

      在马来西亚逗留期间,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槟城、怡保、马六甲、吉隆坡等地,华人开设的店铺比比皆是,遍布于大街小巷,人们随时能看到各种字体的中文标识;当地华人能说汉语普通话,在很多地方可以直接用汉语进行交流,很少遇到交流上的障碍,到商场购物基本都能用汉语向店员询问商品的特点、价格,轻松自如地讨价还价;无论走到哪座城镇,几乎都可以吃到地道的、适合自身口味的中餐。这种观感和体验是奇妙的,也是在其他国家体会不到的。

      早在明清时期,来自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大批移民就在此安家落户。民国以后,“下南洋”“讨生活”的人仍然不少,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在马来西亚开展革命活动。在马来西亚现有的3300多万人口中,华人有700多万,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

      远涉重洋,来到异地,人地两生,白手起家,华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槟城有个周家桥,最初在那里生活的人几乎都姓周,为了在异域他乡迅速站稳脚跟,他们聚集到一起,相互提携、相互帮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族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居民区竟然建在一片水域之上。所有房屋的下面都有木柱或水泥柱支撑。吃喝拉撒都在水上,其艰苦、不便可想而知。但是,在这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华人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这里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各类日用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华人比较集中的吉隆坡、槟城和怡保,都能看到老旧小区墙壁上的风俗画。这些风俗画生动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当地华人的生活场景,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华人的生活状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些华人虽然已经在马来西亚安家落户,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为此,他们特别注意子孙的培养与教育,以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华人一到马来西亚就能接受以《三字经》《千字文》等作为基本教材的私塾教育。难能可贵的是,当地华人不仅重视华文基础教育,对女子教育也不放松。在槟城街头,有一座气派的大楼和一个考究的操场,大楼上赫然写着“槟华女子国民型华文中学”11个汉字,这里是专门培养华人女子的场所。

      导游小杨是第三代华人,能说非常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说,几乎所有马来西亚华人都重视华文教育,虽然这比其他民族学生要多支付一些学费、多花费一些精力,但为了延续华夏文脉、把子女培养成才,许多家庭不遗余力。也正因为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当地华人后代多数从事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作。

      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为当地作出重要贡献。其中,荣获马来西亚最高荣誉的华裔不在少数。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华人及其后代,不仅在马来西亚站稳了脚跟,而且把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节俭、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视教育等优良传统带了过来,并传承下去。

      与重视华文教育相关联,当地很早就诞生了华文报刊,这些报刊成为服务和团结当地华人的重要纽带。早在1910年,孙中山就在槟城创办了《光华日报》。一些华文报刊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很活跃。在槟城,我不仅发现了一些华文报社的办公场所,而且看到许多重要场所都摆放着华文报刊。在一个华人经营的火龙果生产基地,居然有成捆的《星洲日报》。这些华文报刊,对传播中华文化、普及汉语知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许多移居西方的二代、三代华人既不认识汉字,也不会说汉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后代基本能识汉字、说汉语,这与当地华人重视华文教育密切相关: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只占该国总人口的两成多,但马来西亚却有着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约60所华文独立中学,还有大专院校。可见,马来西亚有着十分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这也体现出当地华人对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马来西亚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凝聚力。

      (作者:庄电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