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阿姐,这是15号房的钥匙。你家里人多,匀一匀过年就能宽敞点了!”
“太好了,到时候来串门的亲戚有地方住了!”
1月26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集中安置点,官亭镇副镇长、安置点点长刘克萍仔细了解板房的入住情况,“有几户群众投靠亲友、搬到县上住了,空出来几间房子,也有一些外出务工和上学的村民返乡回家过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板房分配,尽可能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
26岁的刘克萍,个子不高,工作起来劲头十足,安置点上的群众都叫她“尕刘镇”。“我年纪小嘛,安置点上都是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眼中我就跟自家娃娃一样。”党群工作站的办公板房里,刘克萍正要打电话,“腊八那天,县里书法家们专门来这儿现场写春联、写福字,送给受灾群众,我正联系安置点挂灯笼的事儿呢!”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刘克萍一直坚守在安置点。“从帐篷到板房,安置点的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党群工作站、医疗站、消防站、警务室和盥洗间等配备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生活需求。”刘克萍说,“我们准备在腊月二十八为每户分3斤饺子。还有春节期间用的煤,也得有保障……”
目前,海东市共设立集中安置点103个,共安置3个受灾县的受灾群众80895人。各安置点实行“点长制”,受灾地区585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服务站成员,推行“点长‘吹哨’、部门报到”的民生问题速办机制,让受灾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够被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
寒冬腊月的高原,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在各安置点,烟囱升腾起炊烟,孩子们三五成群做游戏;板房内,各家各户支起炉灶,在“临时的家”里认真过起日子。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