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万里行】
嘉陵江,全长1119千米,流经陕、甘、川、渝,最终汇入长江。在四川境内,嘉陵江干流长约796千米,为川东北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近年来,得益于地方的大力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Ⅱ类水质断面占比稳步提升。近期,记者随“川江千里行”采访活动,前往广元、南充、广安3市,记录沿岸各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经验与做法,感受嘉陵江四川段的生态魅力。
控源截污,解决水环境治理“根子”问题
“脏水池,蚊子飞,到处都是垃圾堆”,这曾经是广元市苍溪县三会村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由于民居分散,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利,不仅影响了三会村的整体发展,还衍生出农村黑臭水体、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这里到嘉陵江的直线距离仅几公里,如果不能将污水截流,将影响嘉陵江的水质情况。”苍溪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纪进说。在一户分散居住的民居前,纪进为记者讲解起单户污水处理池的工作原理与优势:“生活污水经过三格式化粪池或者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储存池,再次降解后的尾水就可以作为灌溉用水。这种污水处理池成本低、无能耗,而且易维护。”
如此简单的设施,真的能将生活污水处理成达标的灌溉用水吗?一旁菜圃里,青翠挺拔、长势喜人的白萝卜和大白菜给出了答案:能!
除了单户治理的方式,三会村还通过“集中收集+人工湿地”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达标后的尾水全部用于周边农田、果园和产业园区灌溉,既降低了农业灌溉用水量,还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实现控源截污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机结合。
“生活污水在岸上消纳,就不会对嘉陵江的水质产生影响了。”纪进说,如今的三会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100%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三会村还借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余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
攻占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的“高地”,苍溪县又对黑臭水体展开了“冲锋”。
龙洞沟是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是使其成为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并直接对嘉陵江水质造成威胁。
“通过污水处理站建设、底泥清淤疏浚、河岸生态修复,龙洞沟的黑臭水体已成功‘销号’。”纪进介绍,因地制宜开展河岸生态修复,不仅有利于维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有机质平衡,还能解决淤泥再利用问题,“比起硬化河岸来,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可谓一举多得”。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病根”在岸上。如今,苍溪全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5万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69%,从“根子”上为嘉陵江水质管控作出了贡献。
复绿岸线,构筑人水和谐生态防线
清晨的薄雾中,位于南充市河西镇嘉陵江右岸的河西砂石堆码场,芦苇丛生,青草如茵。
“从前,这里厂棚林立,岸线侵占严重。”南充市生态环境局督察科科长侯志远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曾经的河西砂石堆码场秩序散乱,环境脏、扬尘大,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对嘉陵江的水环境造成威胁。
2021年,南充市为保护生态岸线,拆除了河西砂石堆码场内所有的构建筑物和设施设备,修复岸线1500米。整治后的河西砂石场,水清岸绿、优美宁静,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岸绿了,水清了,工程砂石材料的需求问题如何解决?经过科学论证,在离岸线较远的李渡镇羊口村,南充市新建了标准化、环保型、全智能的砂石生产基地,年生产砂石成品料700多万吨,可满足周边工程建设需要。“通过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我们做到了所有生产废水无直排。”南充市嘉陵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曹昶表示,基地严格控制砂石开挖的断面、深度、高程、开采范围和总量,实现了砂石资源规模经营、集约发展、持续利用。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南充市黄金江岸湿地公园,嘉陵江留下一抹柔美的身段。面南而立,只见青山叠翠,碧水流金,与城市融合为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来此“打卡”留念。
“经过生态改造,这里的岸线已不复过往的脏乱差,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滨江景观带。”黄金江岸项目负责人蔡杰回忆,这片区域曾是采挖砂石的堆码场和周边群众的菜地,当时土地荒芜、垃圾密布,它的“重生”正是南充积极恢复嘉陵江生态岸线的一个缩影。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嘉陵江的湿地生态和自然风光,黄金江岸项目在实施中严格突出水体保护,在保留原有岸线植物廊带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生物链,提高岸堤及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使其形成健康、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岸线得到修复后,不仅‘颜值’提高了,固土保水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如今区域内暴雨径流量减少30%以上,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也得到有效净化。”蔡杰说。
水清鱼乐,筑牢水资源保护生态屏障
嘉陵江流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动植物尤其是鱼类资源富集区,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郑家坝城市水源保护区位于古城阆中,这里有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保障着阆中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红色的航道标志附近就是饮用水源取水口。”南充阆中市沙溪水厂厂长杜金明说,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阆中市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化建设,包括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和防护网、对保护区水域下游的陆域实施隔离封闭等,通过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边界标志设立、环境问题整治等措施,饮用水水源地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市28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南充市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刘源介绍,南充市在嘉陵江沿线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18处,日供水约90万吨,服务总人口近430万人,当地人民亲切地将嘉陵江唤为“母亲河”。
千里嘉陵,武胜最长。广安市武胜县是嘉陵江出川的最后一站,拥有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因此,在享用丰富水资源的同时,武胜还担负着保护嘉陵江水资源安全的特别使命。
“智慧渔政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可对嘉陵江武胜段全天候无死角监控。”武胜县水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建东介绍,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违法行为,实时报警并保留执法证据,及时驱离违法人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大幅提升,禁渔退捕实战效率也明显提高。
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不能简单“一禁了之”。除了科学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外,武胜县还把治理水环境与助力群众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转产渔民安置,引导渔民进行技术培训并提供就业保障,帮助“上岸”渔民走上转型发展之路。
正午,大雾初散,江畔步道上,几个稚童在嬉戏,并不时望向清澈见底的嘉陵江,希望能够数清楚水草丛中到底有几尾游鱼——在他们的印象和记忆中,一江碧水正是如此出川了……
(本报记者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