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

    一部角度新颖、细节丰盈的少年传记

    作者:徐鲁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14版)

      人物传记《诗书里的成长》(大象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11月推荐书目)的作者龙剑宇是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也是毛泽东研究和党史研究专家。得益于日常工作的性质和便利,作者对韶山的地域文化和传统风俗,对毛泽东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与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伟人童年和少年时代接触到的乡土故事、读到的各类书籍,以及留存下来的少年习作、课堂笔记等文字,都熟稔于心,且都有所考证、辨析和研究。因此,这本书的鲜明特色,是作者从大量的实物材料、史料细节、现场考察入手,从诗与书、读与写的角度抽丝剥茧、夹叙夹议,不仅勾勒出一代伟人整个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成长轨迹,而且从中寻绎出了诗与书,包括乡土故事和传统风习对他早期性格与人格的养成、早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所起到的春雨润物般的作用。

      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一些生动细节。比如,“毛泽东自幼就有些独特。每当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时,他不但不惧,反要到外面雨中去,外婆、舅舅、舅母哄不住,只得打把油纸伞,抱他到雨中,听风声雨响,他倒神情兴奋。”又如,楚湘之地,民间故事甚多。毛泽东从小听着民间故事和传说长大——小时候在外婆家听到的“红鲤鱼和放牛伢子”的故事等,都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了幼年毛泽东对善恶、美丑、是非观的认知。

      毛泽东的家乡韶山更是美丽的神话故事“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诞生地,而且韶山毛氏家族从来就有耕读并重的祖训和家风。美丽而浓郁且带有浪漫楚风的乡土文化氛围,也让少年毛泽东耳濡目染,从小就懂得“书香养我”的重要性。书中写到一个细节:毛泽东幼年进的第一所私塾,在韶山冲的一条小小溪流的南岸,离他家不远。幼年毛泽东在南岸读过的一册《诗经》,现在就珍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了这件源头上的实物佐证,作者下面这段叙述就变得有根有据:“毛泽东一生都爱读《诗经》,从少年读到老年,不仅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而且能活学活用。他还多次尝试用《诗经》的四言诗体写诗。”

      再来看小时候的阅读对毛泽东成长和写作的影响。少年毛泽东对读书可谓如饥似渴。1906年,他在井湾里私塾,跟着一位堂兄毛宇居,开始读《春秋》《左传》等经典。毛宇居后来回忆说,童年的毛泽东“天分很高,记性好,点了的书都背得。……最喜欢看小说,看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唐演义全传》等。”《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古典小说对毛泽东成年后的影响很大,其源于此。针对旧时私塾先生体罚学生的现象,毛泽东深感不满,抛给毛宇居一首《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是传说中毛泽东最早的诗歌习作。书中写道:“毛泽东以‘鱼’自喻,表达了他对这种封闭式教学的强烈不满和要离开这个高墙到外面闯荡的渴望。这也正是少年毛泽东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的写真。”

      《诗书里的成长》不断地写到少年毛泽东对书的寻找、热爱到入迷的状态。“韶山冲的书籍是有限的,凡是他能找到的,都读,包括《毛氏族谱》。……韶山冲的书读完,毛泽东又翻山越岭去外婆家借。唐家圫有两间书房,柜子里满满的都是书。他一到那里就看书,从早看到晚。他特别喜欢看小说,也看《盛世危言》《湘乡县志》。”从这些蛛丝马迹般的细节里,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的少年阅读里,已经有了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也有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乡土意识。作品中提及《盛世危言》时写道:“这本书向少年毛泽东展示出一幅眼前的民族危亡图,使毛泽东深感切肤之痛。”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他几十年后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随着毛泽东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当他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到湘潭县城和省城长沙念书后,他的阅读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通过阅读当时翻译引进的一些西方科学、社会学、伦理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让他如同呼吸到了最新鲜的空气,胸中也鼓荡起了新的梦想,涌起了新的力量。这时,少年毛泽东心中已经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抱负,甚至能够自觉地把读书与游学结合起来,在脚踏中国大地的壮游中,萌发出和矫正着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认识与思索。

      《诗书里的成长》不仅是一部内容扎实、细节丰盈、深入浅出的有关少年毛泽东的传记故事,也是一部叙述角度新颖、材料新鲜可信、行文通俗易懂的研究著作。这部少年传记在写法上,也颇有特色。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在为青少年撰写《鲁迅的故事》时,对自己提出过一个“约法三章”:明确读者对象,充分考虑到少年读者阅读的深浅程度;每一个小章节的故事自成起讫,同时要从传主生平事迹的真实性出发,不生拼硬凑进行一些不符事实的虚构,运用材料一定要做到可靠可信;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文字上尽量写得有点“抒情”的气息,每篇故事除了讲述传主的事迹,同时又是一篇独立的故事,能带给读者一些文学上的启发和享受。借用唐弢先生的“约法三章”来看待这部少年毛泽东的传记,我认为作者在这三方面也基本做到了。

      (作者:徐鲁,系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