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近日,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成绩单发布:全国总票房达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60.05亿元,占比83.77%。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制作生产流程。市场扩容和科技迭代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更加注重艺术本体、思想内涵、社会价值的统一:有的作品以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有的作品与火热的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接壤,有的作品充分发挥文化想象力,有的作品创新类型叙事……在广大从业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种体量的作品丰富充盈,以光影艺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数智科技拓展文化想象
技术深度介入电影生产各个环节,使电影创作观念和制作流程产生重大变革,引领2023年的中国电影业达到发展新高度。电影工业生产架构起以数字资产、虚拟制片和动态视觉预览为核心,多线并行的立体制片体系,让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影像的转换过程变得越来越直观、精确和即时。无论是浩渺如宇宙,或微小似光晕,抑或是高拟真的场景人物和夸张的动画演绎,所有天马行空的创意都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有的影片用硬核技术呈现恢宏的历史图景,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人物形象飘逸唯美,空间场景萧疏旷远,建筑风格苍劲古拙——《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从道教水陆画和北宋山水画的图像系统中寻找视觉元素,通过数字虚拟技术构建起逻辑缜密的神话世界,并将传说中的封神传奇和历史里的朝代更迭转化为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长安三万里》宏大的故事主题与精良的动画技术互相成就,具象化展示唐代诗人李白、高适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恢宏豪迈的经典诗篇,以及心系黎民苍生、胸怀家国天下的思想品格,与当代观众之间产生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有的作品以震撼视效展现人类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对未来世界的思考。《深海》用数字水墨粒子技术将山川万物化为我心之境,让富有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意蕴在时空、光影、色彩之间晕染、流动、交融,映射出主人公参宿在深海世界获得自我救赎的奇幻心灵之旅。而《流浪地球2》把故事发生时间设定在不久的将来——太阳的急速衰老和持续膨胀即将吞噬整个太阳系,由世界各国组织的联合政府在不断试错之后,选择中国方案“移山”计划。影片把行星发动机、机械外骨骼等高新科技概念转化为真实可感的视听奇观,让观众徜徉于人类与科技共生的未来世界,审视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电影里,人物在思考“数字生命一旦拥有自主意识,人类未来该如何与之共生”;电影外,从业者在思考“当高新技术与电影创作深度结合,甚至渗透全产业链,将对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AI编剧”能帮人做分镜头脚本;AIGC自动生成与脚本匹配的视频;上传人像照片,就能生成数字人,说话都能自动对口型……这一年,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电影生产流程、创作理念,印证行业流传的一句话“全世界最先进的东西都跟电影发生着关系”,也把“怎样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话题摆上台面。其实这个问题在一次次电影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已得到充分讨论,总结出来的观点也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拓展电影文化想象力的优势,又不能被技术所裹挟和控制。
大众关切影响题材选择
新媒体时代,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加速,互联网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维系情感关系的重要途径。反过来,互联网的媒介逻辑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具体到电影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观众对影片口碑的关注。各类平台的观影评分、想看指数,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度,以及朋友圈和社群里的点赞、吐槽,都成为大众观影选择时的依据。2023年,一批现实题材影片聚焦社会新闻、真实事件和热点话题。这些作品因内容中蕴含各种民生问题、社会现象,而引发观众关注,再经互联网传播,吸引话题流量,推动影片口碑持续发酵。
《孤注一掷》以多线叙事的开放式结构,为观众揭开境外网络诈骗产业链的神秘面纱。影片中潘生、梁安娜、顾天之的遭遇与那些网络短视频里被骗的受害者一样,用现身说法警示大家不要上当受骗。这些影片片段经由短视频二次剪辑创作,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润物无声地对大众进行普法教育。《学爸》中讨论的孩子教育问题是牵动当今大众神经的另一个社会热点:主人公雷大力“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初衷和火嫂“所有人都在奔跑,我不敢停”的焦虑,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同样,《年会不能停!》精准表达打工人向往平等尊重的健康职场文化的心声,让观众由人推己,思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究竟是要同舟共济的公平与关怀,还是要利益导向、效率为先”等问题。而聚焦网络暴力现象的《保你平安》《热搜》,讨论代际沟通问题的《二手杰作》,更是将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观点直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动机,表现其对主要人物生活甚至命运走向的影响、改变。这种设定反映创作者乃至当代人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的困惑和反思,为大众讨论由互联网引发的各种现象话题找到切口,提供场域。
选取涉及大多数普通人切身利益的题材内容,容易引发当下舆论关注和观众共鸣。然而,我们在肯定这类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也要警惕其在营销宣发过程中碎片化重构电影文本、过度消费话题等不良倾向。不能让观众迷失在无休止的舆论旋涡之中,而要引导他们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以及话题背后的社会意义,进而获得心灵滋养、精神指引。只有在电影、观众、舆论之间建构理性的互动场域,让健康的宣传与优质的内容良性互动,电影发展的大楼才能越建越高。
青年导演探索形式创新
在2023年以各种方式贡献艺术智慧的电影人中,青年导演群体因积极探索形式风格创新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这一个”。不管是在影像构成上,还是在时空结构上,抑或是在叙事视点上,他们都努力寻求突破,找到符合自己风格的表达方式。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更关注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以及人性面对考验时的纠结与挣扎,试图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融入创作,以个人视角审视周遭的一切,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他们构建的独特艺术时空。
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表面上看来是唐志军寻找外星人的荒诞故事,实际上则是一段理想主义者寻找人生意义、与自我和解的生命旅程。中年丧女的心理创伤令本就人生不得志的唐志军陷入痛苦,影片将这种生命体验置换为他义无反顾寻找外星人的执念。晃动不安的手持摄影本来希望营造出20世纪90年代电视报道式的现场感,但跳跃无序的剪辑又打碎了原本“真实”的影像逻辑,让观众与真相之间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感。其实,是否有外星人并不重要,寻找这个行为本身才是意义所在,这既是唐志军们的寻找,也是导演自己的寻找。《不虚此行》也描述了一段生命旅程,以撰写悼词为生的闻善了解每一位逝者的生前经历,像旁观者一样静观生死,并为每一位逝者找到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温柔壳》中,相似的童年创伤和现实境遇让戴春与觉晓之间产生共情,这段超越世俗的爱情如同生命中的绿洲,给了他们弥足珍贵的希望和勇气。在这些作品中,青年导演将自我的生活经验与人生困惑投射到角色身上,以镜像般的视角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改编自小说的《一个和四个》等作品中,青年导演将自己对原著小说的阅读体验转换为风格化的视听意象,包裹在似幻似真的电影时空架构中。《永安镇故事集》等也在叙事结构和形式风格方面做出个性化的尝试,为电影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从这些电影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电影人的创作热情,更看到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奋楫扬帆正当时,带着2023年创作实践积攒下来的丰富经验和理性思考,我们驶入2024年的新航程。新的一年,广大电影工作者应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共同推动电影文化繁荣,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陈刚,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