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求职成了新风尚,但也给一些年纪偏大的技术工人出了道难题。
一头是有技术、有能力的老工人,一头是有岗位、有需求的用人企业,可很多老工人不太懂上网,两边总是搭不上线。能不能完善线下服务,专为那些不会上网的求职者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提供“点对点”服务?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这个想法在我心里渐渐冒出来。
2022年,机会来了,在同栾城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一拍即合。次年2月,栾城区灵活用工市场正式启动运营,我成为负责人。
前段时间,58岁的张新志本打算到就业服务中心递交材料,看到新成立的灵活用工市场,将信将疑地走了进来,正赶上当时没什么人,他以为“不靠谱”转身就要走。我赶紧拉住了他,向他解释我们的工作,这才把他“劝”了回来。
原来,张新志是一家企业的工人,想再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我和工作人员先在网上挑选了几家条件符合的企业,又去实地考察了一番。5天后,我们便在张新志家不远处找到了适合他的企业,经过简单培训,张新志上岗工作了。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张新志专程来感谢我们。这让我深深感到,只有真正了解求职者的需求,才能架好这座“连心桥”。
为了当好求职者的“娘家人”,我们还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免费为劳动者做法律培训,指导他们和用工单位签订规范的合同;如果劳动者遇到拖欠薪酬、工伤赔偿遇阻等问题,我们无偿提供维权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求职者找到灵活用工市场来,他们的信赖,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严圣禾、张文攀、闫磊、赵秋丽、冯帆、耿建扩、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罗裕琛、杜倩倩、肖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