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双重战略驱动下,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规划提出,要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农康融合发展,农业功能不断拓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将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活力。
发掘乡村农业资源的健康新功能和新价值。产品供给方面,提供更安全、营养的有机食品,提供更多样、个性化的农产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等农产品,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品质生活方面,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是农业健康功能、乡村健康价值的重要体现。生态涵养方面,乡村植被和水体有助于净化空气和保护水源,农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身心健康愈发重要。文化传承方面,积极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健康饮食,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传承和发展健康文化,乡村生活提倡的低碳、节俭、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生活具有示范作用。
培育农康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纵向拓展新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延链,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加工产品,创制智能化、清洁化的设施装备。培育加工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壮链,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农业现代供应链主体。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补链,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新业态,支持农民建设田头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使消费者能直接购买新鲜、健康的农产品。
横向拓展新的功能,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乡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休闲和康养空间。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融合有机生态农业和优美环境、绿水青山等健康资源,推动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变。组织农产品品鉴活动,如水果品鉴、有机食品烹饪课程等;发展农业健康旅游,提供参与农事活动的农场体验机会,如采摘、农耕体验、动物喂养等;依托农业开发健康生活体验项目,如农田瑜伽、冥想、徒步,草药浴、健康氧吧,自然疗法等;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如乡村民宿、生态餐饮等;建立乡村康复和疗养中心。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开发与农时季节相适应、消费节点相结合的乡村健康产品和服务。
打造农康融合的新载体新模式。优化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合作,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共享市场、技术和人才资源。2023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指导服务,创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支持建设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建设一批多个省市县产业园,示范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乡村健康养生养老基地等,打造乡村农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健康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注重联农带农,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共享经济、田园综合体等试点建设,建立分流水、合伙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供应链选品、运营等分润模式,让农民享有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小农户发展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打响小而精、特而美的乡村健康特色品牌,利用社交媒体、网站和传统媒体进行线上线下精准营销,建立和推广乡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品牌形象。打造农康融合IP,推广农康融合变现模式培训,增强产业韧性,提升农康融合的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吴 芸,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