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积极助力陕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聚焦陕西文化发展现状,立足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研究阐释,推动成果应用转化,为促进陕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引导、智力支持。
科技构建文创产品消费新形态
助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在助推文创产品消费方面,研究中心强化科技对文创产品消费的硬件支撑作用,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元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构建消费活动平台化、消费体验场景化、消费主题社群化和消费需求差异化的文创产品消费新形态,促进文创消费与旅游、商贸、教育等领域融合,打造文创消费新市场、新格局。
研究中心指导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多所陕西高校举办非遗文化展示和文创活动,将科技创意与非遗文化结合,实施制作公共文化数字馆、地方历史文化数字馆、街道社区数字文化馆,形成高质量数字文化传播体系,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非遗+文创”舞台剧目,更加生动地展示非遗文化魅力,形成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更加生动地展示了非遗文化魅力;利用全息投影设备打造“沉浸式”演艺舞台,再现古典艺术风采,为观众献上视听盛宴;借助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等赋能文物、书画,以3D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讲述文物历史、倾听文物声音,实现受众与文物的双向互动,打造沉浸式博物馆,推动文创消费服务业的精品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科技提升文创产品转换率
有效衔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研究中心依托陕西省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指导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竞争优势转变,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文创产业生产渠道,用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文化呈现与表达形式,打造富有特色的陕西文创品牌,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心开展“唐代舶来品数字文创设计”研究,通过梳理唐代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文化符号,研究盛唐时期的审美风尚和精神内涵,打造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体现古典艺术特点及审美风尚的文创产品;打造数字文创基地,以数字科技挖掘文化资源、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创产业链;协助成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非遗文创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以“科技创意+非遗文化”的深层次融合,开发创新数字化应用服务和数字化文创产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活”起来、“潮”起来;建立项目库、人才库和IP信息库,为文创产品设计注入活力,帮助企业打造IP形象及文创衍生品,形成“建好一个、带来一批、做大一片”的磁场效应,促进文创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陕西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科技增强文创市场影响力
由娱乐至上趋向价值引领
研究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如何不断提升文创产品与服务质量,以陕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创产品生产要素,探索优质内容与现代科技融合、娱乐与内涵并重的新型文化文创生产模式。研究中心指导了《秦奋梦想家》《绘彩民风》等系列动漫IP,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引导更多受众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正向价值引领,提升文创产品市场影响力。
同时,研究中心以信息技术丰富文创产品表达形式,通过多元融合方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创产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研究中心指导的“中国古代铠甲文化研究”,完成了一系列动漫机甲角色设计,并参与指导了《糖心姐妹》等文创品牌,开发数字IP形象、CG动画作品、表情包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维度呈现传统文化精髓。
(姚文婷 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