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旅回望】
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在艺术创作中,色彩就是力量。
——李剑晨(1900年—2002年)
1942年冬,全国美展在重庆举办。人们在一幅名为《流浪儿》的油画前驻足流连。该作品表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坐在山坡上,眼神迷惘无助,左手搭在他的全部家当——一只破竹筐上,筐里盛着他睡觉用的席子和布单。画面满目萧索,植物的叶子已经泛黄掉落,可这个可怜的孩子还赤着双脚。画前,一个中年男子满含热泪,对该画作者李剑晨说,画里的孩子与他失散的儿子一模一样,也不知流浪到何处了,他决定马上回老家去寻找。
李剑晨,本名李汝骅,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一个书香门第,1922年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国立艺专,西画受教于捷克画家齐提尔教授,中国画受教于陈半丁、于非闇等先生。在河南省立一师、五师、女子师范执教的十年间,李剑晨对水彩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决了水彩画三要素——色彩、水分、时间的关系问题,探索出干画法与湿画法,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染纸、浸纸、擦纸、沉淀、洗涤、点彩、浆彩等多种作画技法,形成了自己的水彩画理论体系。1937年9月,李剑晨赴英国留学,并于1939年8月回国,决心用自己的画笔为祖国服务。
回国后不久,吕凤子聘请李剑晨任重庆国立艺专西画系主任,后接替潘天寿任教务长。1941年8月,李剑晨受聘担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主讲水彩画。此后,学校虽几经改制,但他一直在建筑系任教,吴良镛、钟训正、潘谷西、齐康等都是他的高足。
李剑晨在教学之余,特别是每个暑假,都要外出写生作画。他以娴熟的西画技法结合东方色彩情调,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批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以及日新月异的建设场面的水彩画。如作品《晨》,呈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场景,获得江苏省美术作品一等奖;《水乡》以明快的笔触,描绘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秀美画面;《东海风云》用奔放的色彩渲染出海天之间风云激荡的雄伟旋律;《美丽的天坛》以斑斓的色调烘托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壮美。他的水彩画题材丰富,意境隽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58年,李剑晨所著《水彩画技法》一经出版便供不应求,仅在香港就再版12次,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广大水彩画爱好者的学习范本。之后,《水彩画创作技法》出版,浓缩了李剑晨几十年的创作心得。
长期以来,李剑晨中西绘画兼擅,坚持“两条腿走路”,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三管齐下,创作颇丰。1959年,他接受任务,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油画《抢修上海机场》,后来又创作了《文成公主》《蔡文姬》《浓夏》等巨幅油画,以及一大批极具时代特色的水彩画。时至80年代,李剑晨潜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新,自谓“拾遗补缺”。他尝试将西画的色彩和构图与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相融合,创作出色彩丰富、章法新异的作品,为古老的中国画注入时代之活力。《夏之晨》《金陵春色》《叱咤风云》等中国画作品,浓郁中见雅致,富丽中显清新,而那些人物题材作品如《唐代诗人李白》《织女图》等,更是“亦中亦西亦我,有血有肉有神”。
1991年11月,“李剑晨九一绘画展”举办,很多人慕名前来购画,均被李老婉拒。他说:“我的画不卖,将来都要捐献给国家。”后来,李老将一生所作绘画精品全部捐赠给江苏省、河南省的艺术机构和中国美术馆典藏。鉴于李剑晨在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于2001年6月授予其美术专业国家级最高学术奖项——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愿李剑晨的艺术创新精神薪火相传,激励后辈,发扬光大。
(作者:王振宇,系作家、《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作者)